江苏创新网首页

财经

小镇番茄的“国际范儿”“幸福味儿”

发布时间:2020-01-16 14:34:58 | 来源:新华社 | 作者:王劲玉 | 责任编辑:蒋梦雨

江苏创新网讯  产量翻番、远销国外、工厂式种植,山西省晋中市的农民种番茄有了不一样的体验。在山西晋中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通过国外引进的无土栽培技术,农民种植番茄从过去的一株摘5茬到现在一株摘30茬,种植番茄的农田建设得像景区一样,高品质的产品销售收入连年增长,农民在奔小康的路上体会到了浓浓的幸福味儿和国际范儿。

农民变工人 种地成生产

定植、盘头、疏花疏果、落蔓,提起西红柿,65岁的农民薛瑞华头头是道。在面积超过12.5万平方米的玻璃温室大棚内,整洁的地面没有一粒泥土,一根根藤蔓缠绕在屋顶。像薛瑞华这样的工作人员穿戴整洁,穿梭在一列列番茄藤蔓下,就像流水线上的工人。

薛瑞华是山西省太谷县格子头村村民,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种地种了20年,种大棚又是20多年,这一辈子就跟土地打交道,主要种西红柿。”薛瑞华说。

现在的薛瑞华还是农民,还在种西红柿,但已经离开了土地,进入“工厂”。从播种到结果不需要人为干预,灌溉、通风、温控等全部由电脑控制,西红柿成熟后直接进入终端市场,薛瑞华的主要工作成了“巡检工”,查看番茄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

在山西晋中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亚洲单体最大的全环境智能连栋温室“番茄小镇”吸引着上百名农民前来“就业”,并且大部分是老年人。农民把土地流转给“番茄小镇”,换个地方种地,但收入高了,劳动量少了。

“现在我和老伴每个月都有几千块钱的工资,而且工作也简单,发现问题报告给技术员,不像过去种大棚,两口子没日没夜地干。”薛瑞华说。

“番茄小镇”负责人程琨介绍,2019年,“番茄小镇”产量超过了2000吨,玻璃温室内的温度长期保持在25摄氏度左右,像薛瑞华这样的老年农民每年收入将近5万元,进入“妥妥的幸福”。

老外下基层买全球、卖全球

农民郝月冬的西红柿大棚里有一位金发碧眼的外国朋友,这半年来,来自西班牙的技术指导米格尔成了负责指导郝月冬种植的固定技术顾问。“米格尔每天过来,绕着大棚走一圈,现在简单的问题比划比划我也能看懂。”郝月冬说。

30来岁的郝月冬是山西省太谷县郝村人,像普通年轻人一样,郝月冬很难忍受长期枯燥的大棚生活,但米格尔的到来给郝月冬带来了“新鲜玩意儿”,产自印度和斯里兰卡的椰糠取代了土壤,德国的滴箭精细控制浇水,来自比利时的熊蜂负责授粉,这些都给郝月冬带来了不少乐趣。

郝月冬温室大棚是郝村和当地农业龙头企业田森集团合作建设的番茄蔬菜园区项目,通过现代农业示范和培训模式改变农民种植方法,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量,也减少对地下水资源的污染。这样的种植基地在太谷县还有很多。

米格尔是第三批来到太谷县的外国农业专家,他和他的外国搭档们每天的工作就是深入各个合作建设的农村大棚进行技术指导。“我们在西班牙有超过30年的成功种植经验,很高兴这里的农民能够接受这种新的种植方式。”米格尔说。

不仅如此,田森集团还跟西班牙财富集团签订了销售协议,在郝月冬他们的大棚里产出的番茄有30%将通过财富集团销售到欧洲,目前,销往俄罗斯的销售渠道也被打通,郝月冬他们真正做到了买全球、用全球,卖全球。

奔小康 小镇番茄这么干

“2020年,我们将进一步拓展外围市场,在提升我们自有品牌的基础上,提高普通农户的技术、农机水平,并且将无公害的种植理念传达到种植户心中,不断提高我们农产品的质量,提高农民的生活、生产水平。”“番茄小镇”种植负责人方骞说。

不仅如此,为了进一步提高种植技术,“番茄小镇”还成立了各类人才工作站,丰富人才储备的同时,也有更多的技术专家服务于普通种植户,小镇番茄的品质不断提高,番茄带来的幸福感也不断提升。

张俊是山西农业大学的硕士毕业生,服务太谷县的农民成了这位高材生的主要工作。“农民因为对智能化设备接收程度不高,导致种植成本、质量都不高,现在我们将物联网技术以及大数据全部运用在番茄种植中,以数据为中心,不仅解放了劳动力,而且形成了产业化种植。”张俊说。

在山西晋中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一批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正在形成,一批高端高效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文旅康养产业正蓬勃发展。(记者王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