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创新网首页

财经

向规模要效益 特斯拉真正对手将是大众

发布时间:2021-01-06 14:15:41 | 来源:经济日报 | 作者:郭跃 | 责任编辑:

  江苏创新网讯  2021年首日,特斯拉宣布国产Model Y“低价”上市后引燃市场热情,也让国内头部造车新势力“自觉”跳出“点评”。但无论交付规模还是企业价值,国内造车新势力与特斯拉都显然不在同一量级。


  反倒是坚定推动电动化转型的大众,与追求快速上量的特斯拉“惺惺相惜”。这也体现出特斯拉,“骨子里”更遵循传统车企的经营思路——向规模要效益。薛旭也向记者表示,“特斯拉在国内频繁降价,正是其渴望快速推升规模,追求效益的表现。而特斯拉的竞争对手当然是大众一样的传统车企。”


  店内顾客川流不息,二级市场相关股票齐齐飙升……2021开年第一天,特斯拉突然宣布国产Model Y以33.99万元起的“低价”上市,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与市场热情暴涨同步,国内头部造车新势力也“自觉”跳出“点评”。


  1月3日,蔚来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斌很有远见地说,“(Model Y的价格)比我预期的要高,我觉得它应该在30万元以内;我感觉它产能上来了,应该还会降价”;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也在朋友圈表示,“‘友商’在元旦的降价仅仅是营销方式而已,而且肯定是双刃剑。”

  一个普通的工作日(1月5日),商场刚一开门,特斯拉店内就已经聚集了三四波看车的用户;销售对记者表示,近来每人每天都能卖出30-40辆车 郭跃摄

  透过数据来看,2020年,特斯拉全球交付499550辆汽车,是蔚来交付量的11.4倍、是小鹏汽车的18.5倍;截至当地时间1月4日,特斯拉的市值达到6928.87亿美元,是蔚来的8.3倍,是小鹏汽车的20.1倍,完全不是同一量级。数据之外,特斯拉和蔚来、小鹏间的联系除了偶尔的“嘲讽”、诉讼,其余更像是蔚来、小鹏们“一厢情愿”地“拉关系”、“蹭热点”。

  反倒是与“科技公司”特斯拉略显格格不入的传统车企——大众,屡屡与其互诉倾慕。2020年9月,特斯拉公司CEO埃隆·马斯克前往大众汽车集团,与其CEO赫伯特·迪斯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交流,期间不仅试驾了大众ID.3,还观看了ID.4的细节;迪斯随后也表示,马斯克曾邀请他体验过Model Y。事实上,两人的“商业互吹”早已不是第一次,迪斯曾多次透露对特斯拉和马斯克的欣赏,马斯克也投桃报李,表示迪斯在电动汽车推进方面做得非常优秀。


  何以两家风格大相径庭的公司会如此“惺惺相惜”?这背后或正体现出大众在电动化转型上的决心。2018年出任大众集团CEO后,迪斯积极推动集团向电动化转型。他曾坦言,“除了进行电动化,大众没有其他选择。”在迪斯的带领下,大众集团电动化布局不断加速,计划2020年至2024年间投入330亿欧元用于电气化领域发展,并预计到2029年推出75款电动汽车。


  而大众电动化转型的目标,或正瞄准了特斯拉。大众集团工会主席伯纳德·奥斯特罗在2020年一次采访中就表示,大众有望在2023年甚至更早,实现对特斯拉在产销量以及软件开发等方面的超越。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战略管理与营销管理专家薛旭,在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特斯拉的竞争对手当然是大众一样的传统车企。传统车企本身规模很大,导入电动化、自动驾驶等新技术并没有过多障碍,因为新技术的价值应用是一种必然行为,谁给的利益大就能得到;而造车新势力虽然募集了大量资金,但是在众多强势品牌挤压下发展还是较为艰难。”


  之于特斯拉一方,则体现出其“骨子里”更遵循传统车企的经营思路——向规模要效益。据悉,特斯拉上海工厂即将建成的工厂二期投产后,产能将达到55万辆,将进一步推升特斯拉的规模效益,提升企业盈利能力。薛旭也认为,“特斯拉在国内频繁降价,正是其渴望快速推升规模,追求效益的表现。”


  同时,Model Y与Model 3这两款特斯拉最畅销的车型,不仅同平台、同电机,就连配置都几乎相同,这也符合传统车企平台化的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特斯拉已连续五个季度实现盈利。对此,原国家机械工业部汽车司副司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原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书林也向记者强调,“企业的发展要靠利润支撑。”

  然而,随着大众ID系列的到来,特斯拉在中国市场也将迎来真正的竞争对手。从品牌方面来看,深耕中国的大众拥有得天独厚的品牌基础;产品方面,即将上市的ID.4以及预计2021年内上市的ID.ROOMZZ量产版,都将对标特斯拉主流车型;同时,得益于在中国市场的全面布局、强大的研发实力以及完整的供应链条,大众无论在导入新车还是投产销售等方面都更具优势;再有,记者此前采访上汽大众工作人员时了解到,大众每一款电动车上市前都需要经过严格的路试、检验等,而不是让消费者做“试车员”。


  相比之下,特斯拉在学到传统汽车企业经营“精髓”的同时,却显然忽视了很多造车要领。尤其在可靠性方面,特斯拉屡屡被吐槽的车辆做工尚属小事,频频发生的车辆失控等严重安全隐患就不得不令人担忧了。

  最后不忘提醒消费者,以Model 3上市至今多达8次的调价先例来看,与其共用75%零部件的Model Y在产能提升后继续降价也是“有迹可循”。到底是“早买早享受,还是晚买享折扣”,还需要消费者自己取舍。(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郭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