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创新网首页

创新聚焦

江北新区突破创新边界 加速拥抱未来

发布时间:2020-01-02 11:03:54 | 来源:南京日报 | 作者:姜小勇 黄涛 李都 | 责任编辑:凌浩

江苏创新网讯 创新,是地方发展活力之源。在南京的创新名城建设中,江北新区一直扮演着先行者与排头兵的角色,不仅是因为创新是新区与生俱来的基因,更在于新区始终以推动创新发展为己任,扛起使命担当。

刚刚过去的2019年,江北新区抢抓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的发展机遇,聚焦“自主创新先导区”战略使命和“两城一中心”产业定位,全面推进建设创新名城先导区,努力打造国际重要创新策源地。

创新,是开启未来的钥匙。随着国际高端创新资源加速集聚、人才引领作用显著增强、综合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具有“江北气质”的创新名城先导区正加速崛起,拥抱未来。

A 高端化布局

做好“两落地一融合”大文章

高校是驱动地区创新发展的关键要素,自南京市实施“两落地一融合”工程以来,新区围绕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持续深化与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四川大学等国内知名“双一流”高校以及中国科学院、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合作,推动建设一批产业共性和前沿关键技术领域新型研发机构,成为新区科技创新发展与优质科教资源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据统计,新区已签约新型研发机构69家,累计通过备案46家。其中2019年新增备案24家,新增孵化引进企业473家,数量均位居全市前列,创新平台建设成果显著。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一方面,新区新型研发机构成长能力和孵化能力显著提升,正日益成长为新区创新转型升级的动力源泉。其中,人源化模型与药物筛选创新技术研究院2019年全年实现销售收入超2亿元,获得A轮融资1.6亿元,引进包括田志刚院士团队和美资企业Flow Pharma21家高科技企业。南智光电先进集成技术研究院引进的南京南智芯光科技有限公司、南京质谱科技有限公司共获得5500万元A轮融资。截至目前,新区备案新型研发机构中已有3家成长为高企,11家孵化引进企业被评为高新技术企业,7家新型研发机构、66家孵化引进企业被认定为新区高层次人才企业,8家新型研发机构及其孵化引进企业成长为规模以上企业。

另一方面,新区新型研发机构加速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推动新区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在集成电路领域,南京低功耗芯片技术研究院参与承接了国家“核高基”项目;在生命健康领域,南京先进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研究院孵化企业南京盛德瑞尔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参与研发的两项针对罕见病“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新药研发项目获得“十三五”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支持。在环保装备领域,南京延长反应技术研究院研发成功的“微界面强化反应技术”具有颠覆性意义,得到了国家应急管理部高度肯定,相关技术将在全国化工企业中推荐应用。

在深入贯彻“两落地一融合”战略的基础上,新区高标准规划顶层设计,推进建设高校创新集聚带。新区科技创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结合新区范围内11所高校的“地缘”“业缘”“人缘”特点,集聚带的建设将按照“三最”“四有”“一新”的目标来打造。其中,“三最”是指推动集聚带在全球层面实现创新环境最优,在全国层面实现创新能力最强,在区域层面实现创新浓度最高;“四有”是指要把集聚带建设成有品质的宜居生活“舒适区”,有创新的知识创新“新引擎”,有产业的产教融合“示范地”以及有生活的科技创新“生态圈”;而“一新”则是指把集聚带打造成政策改革创新的“试验区”。

高校创新集聚带建设以来,南大国际科教创新区、“中国气象谷”、南工大科技园区等一批项目正加快实施,越来越多的原创性、引领性创新成果在新区集聚转化,助力新区打造“环高校知识经济圈”的示范样板。

B 国际化视野

“请进来”和“走出去”并举

对于江北新区而言,2019年是创新驱动发展提档升级的一年,其突出表现就是以开放性、系统性思维谋划创新国际化,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20196月,江北新区与美国哈佛大学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学中心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哈佛大学BIDMC医院医学科技协作中心和中美精准医学转化研究中心正式揭牌,这也标志着美国哈佛系统的首家海外医院将落地江北新区。9月,剑桥大学—南京科技创新中心长期奠基仪式在江北新区举行,这是剑桥大学建校800多年以来首次在英国境外设立合作研究机构,也是该校在中国唯一冠名的科技创新中心。

除剑桥、哈佛之外,包括南京大学—伦敦国王学院联合医学研究院、伯克利—南京研究中心等一批国际顶级科技创新平台也相继落户,全球创新资源在新区加快集聚。

新区不仅和创新大国开展密切合作,同样注重与关键小国的广泛交流。3月,中国·北欧创新合作示范园揭牌,中瑞生命科技再创新研究院、中瑞生命健康公共服务平台正式运营,9个国际化研发项目签约入驻,积极推动瑞典、芬兰等北欧国家的创新成果落地孵化,打造成为中国与北欧科技合作的样板平台。与瑞典WINNOC集团共同打造的中欧迷你硅谷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已集聚北欧创新型企业60余家,带来了一批新技术、新成果,迷你硅谷集团CEO John Meewella教授荣获2019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获得李克强总理的亲切接见。

“请进来”的同时,更要注重“走出去”。2019年,新区以“南京创新周”为契机,结合“生根出访”部署,主办或参与承办“南京创新周”系列活动达15场,累计签约项目90个,投资总额达564亿元。其中,“中国南京创新周—波士顿站系列活动”得到了多家当地主流媒体的关注,并作为伦敦科技周在南京的唯一官方授权合作伙伴,应邀出席伦敦科技周,并在“英亚科技引擎”主题大会向来自世界各地的科技精英、企业家宣传南京创新名城政策和推介江北新区科技创新创业生态,取得了良好的影响力。

此外,新区积极探索海外创新中心和离岸孵化器建设模式,开启新区链接全球创新网络的“窗口”。先后在美国硅谷、英国牛津、瑞典斯德哥尔摩、英国剑桥、美国波士顿等地设立6家海外创新中心和离岸孵化器,已落地国际化项目50余个,这些都打出了新区开放创新的特色品牌。

C 人性化引才 升级“人才十策”提升吸引力

20195月,由中科院院士程和平、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所长肖瑞平领衔建设的北京大学分子医学南京转化研究院在江北新区正式揭牌。研究院聚焦的研究方向,属于资金、技术、人才密集型产业,三者缺一不可,甚至需要整个区域产值来支撑高端产品的研发。中科院院士程和平对此深有感触:“在2017年之前,我对南京了解不多,2017年开始我们在全国寻找转化基地,半年时间,找了包括深圳、杭州、武汉、南京等七八个城市。我们惊喜地看到江北新区,这是国家级新区,创新是她的使命,而且她的‘两城一中心’定位与我们高度契合,具有后发优势,不做传统的加工类而是做研发类。更重要的是,新区愿意投资未来、培育未来。”

去年暑假,40多位来自清华大学的博士生来到江北新区实习,这源于新区与清华大学签署共建的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项目。实践期间,清华博士生们共完成63项科研项目,拟申请8项专利,撰写调研报告、技术报告等32万余字,帮助解决各类难题66项,为实践单位提出发展建议68条。这些博士生中,有些正是新区“名校优生”计划的入选者,未来,他们还将回到新区工作。

人才,一直被新区视为最宝贵的资源。近年来,新区多举措推进人才引进与培育,打造人才聚集的高地和创新创业的沃土,为新区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如今,从知名院士到海归博士,从大学教授到本科毕业生,江北新区的人才集聚效应初步显现。目前,新区累计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2人,中外院士53人;“万人计划”等国家级人才89名,省“双创计划”、“333工程”人才、科技企业家等省级人才251名,“创业南京”等市级人才782名。

新区对人才的重视,从“创业江北”人才计划的不断升级可见一斑。2018年,新区推出“创业江北”人才十策,聚焦人才高地、创新高地、产业高地建设;2019年,新区推出“创业江北”人才十策2.0升级版,构建更加完善的全链条人才政策体系。

升级版中,既有面向海外人才的“345”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最高给予500万元项目资助,也有面向海外中介引才的奖励,每家中介机构最高奖励50万元;针对“年轻化”人才,既有青年大学生就业创业计划专项计划支持,也有“名校优生”的一次性生活补贴,还有面向35周岁以下“双创博士”的30万元进阶奖励;针对“个性化”人才,针对新区急需紧缺人才一事一议、特事特办,资助额度上不封顶。随着各项利好的叠加,新区已然成为各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沃土。

D 专业化服务 一流的创新生态“保驾护航”

招才引智,除了新区的利好政策外,更重要的是专业的服务,只有营造出最优的创新创业环境,才能帮助企业不断成长。

去年3月,位于新区生物医药谷的药企健友生化研发的依诺肝素钠注射液,收到英国药监机构签发的上市许可,标志着该药已具备在欧盟市场的销售资格。7月,中国资本市场迎来历史性时刻,科创板正式开市,新区企业南京微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为首批25家上市企业之一,同时也是南京第一家登陆科创板的企业。两家企业的负责人都表达了对新区的感谢,他们表示,包括政策环境的改善、补贴资助的到位、培训活动的增多,都让他们感受到来自新区的帮助。

在江北新区,像南微医学和健友生化这样飞速发展的企业还有很多,这得益于新区瞄准创新服务的“痛点”和“难点”,聚焦服务流程优化、服务质量提升和创新要素保障,营造一流的创新生态。

为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新区出台集成电路人才试验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促进等特色政策,2019年累计兑现各类科技创新、人才政策资金7亿元。发挥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江北新区分中心作用,积极组织开展对接活动,培育一批技术经理人,建立比较完善的技术转移与产权交易服务体系。进一步强化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完成“苏科贷”近1亿元、“宁科贷”12亿元,组织实施“灵雀计划”,推动设立新区科技创新基金,为科技型企业提供金融支撑。

在服务平台的打造上,新区成立了自主创新服务中心,搭建基于大数据的企业服务平台,打造“一网一厅”、线上线下“一站式”科技服务模式,实现对新区科技企业需求的精准“把脉”。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载体建设,苏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正式运营,已入驻项目14个,搭建了苏港青年创新交流的良好平台。

如今,新区已经形成创新资源涌入的“虹吸效应”,2019年科技企业实现大幅度增长,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7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近1000家,同比增长150%;全年认定独角兽企业1家、培育独角兽企业6家、瞪羚企业24家,总量位居全市前列。

E 系统化改革 犁耕改革创新的“试验田”

改革一直是国家级新区作为“改革国家队”与生俱来的基因,特别是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以来,江北新区充分发挥“多区叠加”的政策优势,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持续深化改革。

围绕提升新区外国人来华工作服务水平,设立了南京江北新区(自贸区)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业务受理点,实现本地化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业务。积极推动建设外国人的一站式服务中心,旨在系统解决外国人才在工作就业、居住生活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来新区创新创业的海外人才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作为南京市知识产权布局“一核两翼”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区突出知识产权金融创新特色亮点,全力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20196月,南京国际知识产权金融创新中心正式揭牌,中心以IP大数据中心、价值评估体系和风险缓释体系为支撑,以金融资本为引擎,加快构建涵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交易转让、保险、信托及证券化等创新要素的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实体经济投融资发展和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创新推出“知贷宝”、“永智贷”等知识产权金融产品,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联合“我的麦田”建设知识产权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打造“互联网+金融+知识产权”的服务创新板块,2019年新增企业质押融资达1.5亿元。“针对中小服务贸易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作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经验,经国务院批准向全国复制推广。

此外,新区积极推进“证照分离”、“证照联办”、“企业住所(经营场所)登记便利化”等一系列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举措,率先实现“2330”改革目标,营造开放、自由、规范的市场环境。深入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推进“信用承诺制”改革,打造“区域评估”集成改革示范区,全面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效能。

结语

    开拓创新谋发展,砥砺前行谱新篇。面对已经到来的2020年,江北新区将充分发挥“多区叠加”政策资源优势,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打造创新生态、集聚创新资源,努力在全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中体现更大的担当作为。(姜小勇 黄涛 李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