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创新网讯 市场是食品流向百姓餐桌的关键一环。如何做好监管工作?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管局的执法人员赵精晶,通过严格的日常抽检和专项检查,倒逼商户守住食品安全红线;做好现场普法,提高商户的食品安全意识。此外,她所在的单位还组织便民检测,定期开展宣传培训,引导市民参与市场监管。
“市场是食品安全的末端环节,也是离百姓餐桌最近的环节,容不得半点马虎。”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市场安全监督管理科的执法人员赵精晶说,“通过对市场的监督检查,当好食品安全最后一道把关人,让百姓吃得放心,是我们工作的最大动力。”
日常抽检
确保食品安全
“叶菜农药残留风险较大,需要进行现场快速检测。”在一家菜摊前,赵精晶向菜商出示工作证后,便开始了熟练的操作:随机选择菠菜作为样本,定量称取、切碎,放入容器;加入检测试剂,均匀摇晃、静置;然后取混合样品液滴入快速检测卡,待反应完成后与色卡对比,得出农药残留量。
赵精晶所在的科室负责食品集中交易市场,监管海淀区辖区范围内的14所大型市场。她几乎每天都要出外勤,对市场上食用农产品进行抽检。
如何抽检可是门学问。赵精晶介绍,检测人员数量有限,因此要努力实现监管力量的最大覆盖。检测人员通常会结合区域内食品生产经营特点和历年监管中发现的问题,确定抽检品种。再通过总结食用农产品多发易发问题,确定常规检测项目。例如,畜禽肉及其副产品的常规检测项目为兽药残留、水分含量等。抽检数量根据区域人口数量及食品经营主体数量等确定。
除了日常抽检,赵精晶还会参与专项检查。今年3月,她所在的科室对肉类展开专项检查。“肉类批发商一般是凌晨前后进货、分销,我们半夜11点就展开行动,查看商户检验检疫票据,现场对肉类快检。有一家批发商资质不全,没有检疫票据,我们立刻扣押其商品,及时阻止风险肉流向市场。”赵精晶回忆。
严格的检测、严厉的处罚,都可以倒逼商户守住食品安全的红线。2016年—2018年,海淀区食品市场环节抽检合格率分别为97.4%、97.7%、99.6%,合格率逐年上升。2018年1月,海淀区被正式授牌“食品安全示范区”,赵精晶和其他一线食品安全工作者都付出了努力。
便民检测
市民参与监管
“这回买的菜可以更放心地吃了,没想到市场还有这么方便的检测室。”家住海淀区什坊院的张惠锦拿着菜品的检测报告高兴地说。她刚刚在锦绣大地菜市场买了小白菜,但担心菜品的农药残留,菜商告诉她可以去市场的检测室免费检测。“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就去了,检测人员很耐心,检测报告也很快就出来了。不仅得到了结果,我还了解了检测流程。”张惠锦说。
像这样的检测室在海淀所有食品集中交易市场都可以看到。不只是蔬菜,水果、鲜肉、水产品、豆制品等都可以拿来检测,指标包括农残、二氧化硫、硼砂、含水量等,能很快出结果。赵精晶说,每周二、周四是监管部门规定的对外开放日,不仅有现场检测,也会定期开展宣传培训活动,很多群众都积极参与。
除了便民检测室,海淀市场监管部门还有不少好招。比如,针对鲜活产品来源难追溯、风险较高等问题,专门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工作,把品质优良的农产品引入北京市场。像把广东省的何氏水产品引入四道口水产品市场,设立水产专区;将山东寿光蔬菜引入锦绣大地市场,设立蔬菜专区。产销对接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直接从源头引入农产品,保证来源可靠。
赵精晶还展示了一款他们正在研发的APP——“海淀阳光市场”。从中可以看到海淀区主要市场的实时监控,查看辖区食品市场经营情况以及一些重点摊位经营者的经营资质、从业人员健康证、主营食品的供应商资质等资料。
“‘海淀阳光市场’可以让百姓亲身参与到市场监督过程中,保障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也提高了经营者的诚信自律意识,使群众消费更安全、更放心、更满意。”赵精晶说。
现场普法
商家明白经营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餐饮店、小食杂店和食品摊贩,数量众多,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难点。北京市为加强小规模食品生产的经营管理,更好地保证食品安全,在制定相关管理规定时充分征求了基层的意见。
赵精晶回忆参与规定起草的经历,“立法小组成员在北京各个社区、部门进行实地调研,听取基层执法者、社区工作者、消费者以及市场从业者的意见,综合考量。我也从基层工作者的角度提了不少建议,从草拟初稿到最后定稿历时一年有余,修改了不下二十几稿。”
“执法也要普法。”赵精晶介绍,科里每个月都会组织关于食品安全方面的宣传和对市场从业者的培训。现场为商户们讲解生产经营范围、条件及法律责任等,让市场参与者明明白白经营,自觉提高食品安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