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创新网讯 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和价值关系的理解和追求,是价值判断的重要尺度和标准,是价值选择和价值行动的持久动力源泉。高中生是青少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并解读现实社会中高中生的所思、所想、所言、所为,是我们全面了解和掌握高中生思想实际的必要前提。因此,探究高中生价值观发展的新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一、相关方面的主要研究
自20世纪30年代Allport 制定“价值观量表”对人类价值观进行开创性研究以来,价值观研究一直受到学界的青睐。国内外对人类价值观研究已广泛而深入,青年尤其是大学生则是研究对象的主体。在国内涉及高中生(青少年)价值观发展特征的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在1988—1990 年先后两次对4357名城乡青年进行的价值观调查,认为青年人价值观的演变特点包括:群体本位取向向个体本位取向偏移,单一取向向多元取向发展,世俗性的价值目标日趋取代理想主义的价值目标。林崇德于1998 年对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价值观进行比较研究,发现青少年的价值取向表现出较稳定的发展趋势,即从注重服从权威到注重平等、公正,从强调个人利益到关心他人与自己的关系,再到看重自我需要和自身发展。沈潘艳、辛勇等于2017年对1464名青少年进行了价值观调查,并与1987年、1998年、2004年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青少年价值观的个人主义和现实化取向进一步增强,具有明显的后现代价值取向色彩;1998—2004年,终极性价值观的变化幅度较小,2015年较前三个时期变化非常大;四个时期工具性价值观的变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根据青少年价值观出现的新情况,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和引导。国外涉及高中生(青少年)价值观时代特征的研究较少,主要侧重于研究价值观的分类及测量等问题。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相关研究涉及范围较广,研究成果颇多,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对青少年价值观发展的现状研究集中在大学生群体,单独研究高中生价值观发展现状及特征的很少。尽管大学生和高中生仍同属“青少年”这一群体,但二者的思维存在差异,因此,将二者进行区分研究显得更具科学性和准确性。二是问卷的构建内容主要是借鉴国内外已有的量表或问卷进行调查,虽具科学性但与我国的实际国情有所偏离。三是研究样本总量较少,调查的地区也不具有广泛代表性,难以佐证当前全体高中生价值观的时代特征。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将价值观进行解构,选择当前受社会变迁影响较大的与高中生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几种价值观作为分析研究对象,以全国9省(区)6887名高中生为调查对象进行调研,以期深入了解高中生价值观的新特征,高中生价值观发展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探讨促进高中生价值观健康发展的新策略。
二、高中生价值观发展现状调查问卷的编制
(一)研究设计
1. 研究思路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选择辽宁、江苏、广东、湖北、湖南、江西、陕西、广西、贵州等九省(区)进行抽样调查采集数据,利用SPSS24.0对回收数据进行信效度分析和缺省值处理;运用临界比值法进行项目分析,以确保具有良好的区分度。
2. 问卷设计
本研究基于对价值观如何解构详细讨论,在访谈近200名高中生及教师等的基础上,参照经典测量理论(CTT)、探索性因子分析(EFA)和验证性因子分析(CFA)等方法对问卷进行设计。在此基础上组织专家讨论,修订问卷,确定了高中生价值观的具体维度以及各个维度下的题目编写。我们从职业价值观等四个方面对高中生价值观现状进行调查。在高中生价值观发展的影响因素上,从个人情况、家庭特征、学校教育、社会大环境四个维度来分析。为考察问卷的科学性,本课题组在调查问卷基本定稿后进行了小样本预测(高中生55人),对问卷的各项题目深入分析,调整并删除某些意义不大、相关性不强的题目。问卷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个人信息,围绕性别、地区、家庭状况、学校类别等设8道题;第二部分为价值观的发展现状调研;第三部分为价值观的影响因素调研。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正式调研选取9省(区)的8410名高中生为调研对象。调研于2017年5月和6月进行,问卷回收后,剔除无效问卷,有效问卷共688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1.9%。
(三)数据处理与分析
一是使用SPSS24.0对主成分分析法的适用性做出检验。本研究中各维度问卷KMO值范围0.719~0.922,依据Henry Kaiser的观点,KMO值在0.7以上的适合做因子分析。同时,Bartlett's 球体检验的近似卡方值达到显著水平,适合做因子分析。
二是运用极大方差法进行正交旋转分析求出旋转因子负荷矩阵,项目的选取标准为因子负荷大于0.5,以特征根值大于1作为因子提取的标准。各维度问卷提取公因子的累计方差比率范围为49.167%~72.236%。在市场研究的实际项目中,方差贡献率达到50%就可以酌情接受。社科类量化研究与市场研究类似,故可以用各维度所提取公因子代表全部因素。
三是以克龙巴赫系数(Cronbach's α系数)考察各维度问卷的信度,确定各维度因子的Cronbach's α系数在0.725~0.901之间。综合多数学者看法,总调查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最好在0.8以上,分表的信度系数最好在0.7以上。可见,本调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
三、高中生价值观现状的描述性分析
(一)高中生道德价值观
道德价值观的实质是人们关于自身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对于社会和人的意义的衡量,即个体认为它们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重要程度。在实际社会生活中,高中生追求何种道德生活,崇尚何种道德信条,接受何种道德规范,做出何种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欣赏并实施何种道德行为等,这一切无不受个体道德价值观的支配、调节和控制。通过前文主成分分析法所得,课题组对高中生道德价值观的两个因子下的指标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坚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是当前大多数高中生的选择。在对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影因素的选择上,排第一位的是“刻苦勤奋”,被选率45.1%;排第二位的是“善抓机遇”,被选率是39%;二者均为促使一个人成功的内部因素,其被选比例合计超过八成。而选择“贵人帮扶”“家庭背景”这类影响人成功与否的外部因素的被选率分别只有6.6%、3.5%。
二是屈从非正当道德行为仍是部分高中生的手段倾向。被调查者对“通过打擦边球达到个人目的”的态度选择上,认为“此乃聪明之举,我肯定会这样做”“不算违规违纪,我可能会这样做”“属于投机取巧行为,万不得已时也会这样做”的选择频率总和达到53.2%,选择“鄙视这种行为,我坚决不这样做”的也占到46.8%。
(二)高中生人生价值观
人生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主要内容是对人生目的、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态度,包括公私观、义利观、苦乐观、荣辱观、幸福观和生死观等。通过前文主成分分析法所得,课题组对高中生人生价值观的两个因子下的指标逐一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先大我后小我是大多数高中生的人生价值评价所向。对于“位卑未敢忘忧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类观点,1202人表示“非常赞同”,占总人数的17.5%;3745人表示“赞同”,占54.4%。二者合计占71.9%。21.2%的高中生对此类名言表示“无所谓”,7.0%的人表示“不赞同”。
二是多样化的个人选择是高中生人生价值目标的写照。大部分高中生都将家庭幸福、诚信友善、实现个人价值视为最重要的人生价值目标,选择人数占比分别为62.4% 、62.5%、49.5%。此外,爱国敬业(48.2%)、健康长寿(43.8%)、享受自由(43%)、奉献社会(35.4%)、开拓创新(25.9%)也是倍受高中生重视的人生价值目标。相比之下,成名成家(21.6%)和家财万贯(16.7%)的受重视程度不高,大多数高中生并未将此视为重要的人生价值目标。
(三)高中生经济价值观
高中生经济价值观是指其对各种经济事务、经济关系、经济行为评价、取舍的态度和观点。通过前文主成分分析法所得,课题组对高中生人生价值观的三个因子下的指标逐一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勤俭节约、理性消费仍是高中生消费观的主流意识。当受访者被问及对消费理念的看法时,798人倾向“省吃俭用,勤俭节约”,占总人数的11.6%;4648人倾向“长远计划,理性消费”,占67.5%;而倾向“随心所欲,开心就好”“月光一族,享受当下”“超前消费,享乐为先”这三项的人数合计1441人,仅占比两成。调查高中生对奢侈品的消费态度时,选择“追求奢侈品是缺乏自信的虚荣表现”的有1728人,占25.1%;选择“经济条件允许会选择购买”的有4756人,占69.1%。两项合计占比超过九成,其结果正好印证了上述观点。
二是唯富为尊、金钱至上成为部分高中生的经济价值观倾向。对“拥有巨额财富是人生赢家的重要标准”的看法,657名高中生选择“非常赞同”,1317人选择“赞同”,两者合计占比28.6%;1716人选择“不确定”,占比24.9%。
(四)高中生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就是一种工作目的的表达,是人们衡量社会上某种职业优劣和重要性的标准尺度。它是高中生对待职业的一种理解和期许,并为其职业选择、实现工作目的产生导向作用。通过前文主成分分析法所得,课题组对高中生职业价值观的两个因子下的指标逐一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职业的外在价值仍然是高中生择业的主要考量因素。高中生的理想职业顺序依次是企业家(被选率16.3%)、白领(被选率12%)、教师(被选率10.7%)、公务员(被选率10.4%)、医生(被选率8.9%)、作家或艺术家(被选率8.5%)、军人(被选率5.3%)、工程师(被选率5.3%)、科学家(被选率4.3%)、网红明星(被选率3.9%)、个体户(被选率3.7%)、工人(被选率0.5)%、农民(被选率0.4%)。当企业家成为高中生的首选,未来谁当工人、农民真是个大问题,科学家排位靠后。这值得我们思考。
二是稳定但注定艰辛的职业却被高中生避之不及。尽管选择当教师的比例排在第三位,但选择进高校、科研院所、中小学这类单位工作的仅占5.7%、5%、3.5%。尽管这类单位工作稳定,但众所周知,教学、科研是需要坐得住冷板凳且乐于奉献的苦差事。这类单位的被选率均不到6%,说明高中生不太愿意选择这类辛苦的职业。工程师、科学家这类以前被追捧的职业,现在都被高中生排在后面,遇冷程度仅次于个体户、工人、农民等。
四、高中生价值观的新特征
通过价值观描述性分析,我们发现新时代高中生赞同正面道德手段是获得成功的决定因素,却不放弃反面道德手段的助攻作用;人生价值评价趋同,但人生价值目标各异;消费观念理性,但金钱观念尚不成熟;职业选择考虑因素未变,但选择内容出现位移。如此种种,归纳起来高中生价值观具有以下新特征。
(一)坚守与屈从博弈
当前高中生一方面肯定自身努力在实现道德目标中的决定性地位,不赞同“拼爹”“拉关系”等打擦边球的实际功效,另一方面又表明自身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依然会选择非正当的道德手段;他们一方面未将“成名成家”“家财万贯”作为人生重要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却又认可“拥有巨额财富是人生赢家的重要标准”。可见其价值观呈现一种矛盾状态,摇摆不定。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起主导作用。当前高中生清晰地认识到实现个人价值的道德手段主要靠自身努力而非外界投机取巧,值得肯定。认同一个人是否有价值不仅在于个人目标的实现,更是国家、社会、个人三者有机统一的和谐才是最佳状态。但不少人也倾向对现实生活屈从,为达到个人目的不惜委曲求全,用自身的行为迎合社会的规则,这种微妙复杂的心态尚存,似乎两种思维分庭抗礼。
(二)聚焦与离散交互
在择业问题上,高中生在考虑就业因素上仍然聚焦于社会评价、薪资福利、稳定程度与发展前景几方面,与传统的择业观并未有太大改变。但提及具体选择什么职业时,选项则呈离散状态。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新媒体的出现,衍生出一些新兴职业,例如网红、微商、酒店试睡员等,且国家倡导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又吸引部分学生加入到自主创业、投资众筹的行列中。这些新兴领域由于其本身的新奇有趣同时投资回报较快受到部分高中生的青睐,使得既没有出现某一职业扎堆被选的极端现象,也让“科学家”“工人”“农民”成了职业冷门中的冷门。当问及未来谁当工人、农民时,有回答曰“机器人”。有的高中生表示,新兴职业可以张扬个性、释放自我;有的高中生认为,工作相对轻松且来钱较快;还有高中生认为,这是自己成为网络明星的绿色通道。对于新兴事物的是与非、对与错,我们不能武断评判,但也要看到这类行业的快速新陈代谢难以持久的事实,应帮助高中生理性应对。
(三)开放与迷茫交替
当问及“对于当前网络上出现一些诋毁抹黑英雄人物、道德楷模等的流言你的看法为何”时,87.9%的高中生表示“这是不怀好意者蓄意造谣,切莫上当受骗,信以为真”。近八成的高中生对于“什么人生价值在我心目中最有或最无价值”,“我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我具备何种价值评价才算是一个有人生价值的人”的观点明朗。但也有近25%的高中生对“拥有巨额财富是人生赢家的重要标准”这一观点持不确定态度。可见,当前部分高中生对财富多寡呈现出不明朗、不清晰的认识。“人生赢家”绝不仅仅用拥有巨额财富来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不应只看其经济地位,更应该考察其对社会的贡献。因此,在高中生价值观尚未定型、仍处在摇摆状态时,加以正确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五、研究结论与讨论
高中生作为青少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观是整个社会价值观的缩影与折射,彰显着全社会价值观的总体变化趋势。根据高中生价值观呈现的新特征,针对高中生价值观发展显露的深层问题,促进高中生价值观健康发展可从以下四点着手。
(一)以平和心态为起点,摒弃传统固化印象
从此次调研的结果看,新时代高中生价值观表现出积极主导、懒怠尚存的矛盾状况。总体看乐观向上的价值取向明显占据主流。高中生由于处在青春期,容易产生叛逆、逆反等心理,因此,对其教育引导,应以平和的心态为起点,避免激发不适的心理反应,出现“既然你这么想我,那我就这样吧”的消极心态。摒弃传统的固化印象与观念,采取积极传递正能量与鼓励为主的做法将有利于增强对该群体价值观教育的时效性。
(二)以课程更新为主导,创新教学内容与形式
高中生的德育,不仅仅限于单一的课堂教学,必须与新时代的新使命、新征程、新理念、新需要和新方法相结合。一是构建中学德育课程的衔接融合。在充分了解高中生学习诉求及网络新媒体背景下的学习规律基础上,充分利用校园、课堂、活动等载体,将校园文化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隐性课程衔接融合起来。二是打造“校园正能量”,实现载体立体交叉,避免“外界负能量”的入侵。三是加强中学课程教学内容创新,开发德育新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地域特色文化、创新文化、校园文化等融入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鲜活生动,富有立体感。四是加强教学形式创新,创新教学方法,利用网络、微媒体、融媒体、自媒体等,采用MOOC、微课、翻转课堂、课堂辩论、微沙龙等形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人人都有话语权,个个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让真理越辩越明,使学生在讨论、辩论中明是非、长知识、受教育,避免说教,力戒灌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以净化环境为手段,分层筛选信息
网络等新媒体大众化已是不能改变的社会存在,其对高中生价值观的影响亦是褒贬不一,共生共存。一方面,网络等新媒体的快捷、便捷让高中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多样而生动,使教育教学更具鲜活性、趣味性;另一方面,来自网络等新媒体的低俗、恶俗、媚俗信息也对高中生价值观起着负面的荼毒作用。故而,分层筛选信息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对信息类型进行分层筛选。加强网络管理,净化网络生态环境。
(四)以文化熏陶为目标,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浩瀚的中华传统文化遗产中先进性精华的集合体。它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凝结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呈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彰显着中华民族历经风险磨难、饱尝艰辛困苦而永葆旺盛的生命力。对于高中生群体来说,社会整体文化氛围的改变会在无形中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和思维,他们会在整个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理念中不断调整个体的价值观,并使之充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将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塑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通过耳濡目染引导高中生形成正确价值观是非常有益的。尽管当前社会上依旧存在一些消极、保守、落后、庸俗的观念、规则和风气,但通过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让新时代的中国声音、中国方案、中国气质、中国智慧占据社会文化的主流,并使之逐渐深入高中生内心世界,定能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项目“社会变迁过程中青少年价值观的发展与影响机制研究”(项目编号:AEA160005)。
作者简介:李蔚然,中国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李祖超,中国地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欣,中国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原文出处:《教育研究》2018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