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都是托了脱贫攻坚的福,享受了易地扶贫搬迁的好政策。”78岁的罗才寿对帮扶责任人童春花激动地说:“谢谢你们,从来不敢想这辈子还能过上今天这样的好生活。”
搬出大山 忆苦思甜
“许家梁,梁上梁,就是不产粮。”这是流传在重庆市万州区茨竹乡盛家村的一句民谣,也是罗才寿的老家。这里地处盛家村大山深处,石多地少,树多水少,山高坡陡,距最近的村级公路也有1.2公里,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昨(1)日,笔者了解到,罗才寿全家6人,祖祖辈辈生活在许家梁,因妻子长期慢性病、孙子孙女均在上学致贫,于2014年被纳入建卡贫困户。
“那时候孙子到茨竹上小学,每天要走1个多小时,有次自己回家摔倒在地里,满脸都擦伤了,我是看着心疼啊。”罗才寿想到过去不禁感叹,又有什么办法呢,地里种不出什么东西,交通不便、饮水不便,什么都很难。好在一家人都特别勤劳,靠家里喂养几头生猪,加上儿子打零工,在2015年底实现了脱贫“摘帽”,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生活现状。
2017年,各级针对建卡贫困户出台了更大力度的易地扶贫搬迁惠民措施,每名贫困户可以享受总额1万元的搬迁补助。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政策。罗才寿积极响应“应搬尽搬”的动员,拿着6万元的补助,在茨竹乡集镇购买了50余平方米的安置房。从村里搬到乡场,从土房搬进楼房,一家人开启了属于他们的全新生活。这里距离学校只有5分钟,罗才寿说,“最兴奋的是小孙子,在床上高兴得打滚。”
重回大山 艰苦创业
穷窝是挪出来了,现在家庭收入是个问题。这也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解决的问题,茨竹乡通过摸底全面掌握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家庭劳动力、技能特长、文化程度等情况,科学规划,针对每个搬迁户实际,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发展产业,确保搬迁群众“搬得进、稳得住”。
那一年,帮扶责任人童春花与罗才寿一家共同想办法、谋思路,鼓励他们向贫困宣战,脱贫就脱志,走出长久富余之道。罗才寿一家想到前几年家里养猪虽然数量不多,但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何不利用老家的场地,建设一个规模养殖场。
说干就干,干就干好。罗才寿的儿子罗化奎向村里和乡里提出回村创业申请,得到积极回应,还得到驻村扶贫帮扶单位区供销社、移动万州分公司的大力支持。手续不齐,指定专人配合完善;技术不够,支持他参加区、乡举办的养殖实用技术培训;基础较差,村里协调解决用水问题,罗化奎自己还主动开挖组级道路600余米,一举解决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感恩大山 脱贫致富
大山以其博大的胸怀滋养着这片土地。过去似乎难以逾越的许家梁,现在正成为一个脱贫致富的主战场。走进罗才寿家的养殖场,宽敞的圈舍场地、整洁的养殖环境、标准的功能分区,无不显示着这里是一个专业化的生态养殖基地。
站在养殖场前的罗才寿,深情的望着眼前这一切,感到既熟悉又陌生。“如果没有搬迁,我们可能还是在家里守着这一片地,从事传统农业生产,即使脱贫了也不会致富”,他说,现在孙女念大学、孙子读中学都享受教育资助,两个老人还有养老保险,没有什么后顾之忧。猪场全部由儿子罗才寿打理,因为他养殖技术过硬,现在还被聘为村级动物防疫员,也算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贡献。
“今年销售金额30余万元。”罗化奎说,“今年我还申请了扶贫小额信贷5万元,根据行情将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还将请2名本地帮工,这样的日子有干头、更有盼头。”
(通讯员 谭本政 李松 来源:华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