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疫情的时刻,医护人员冲在第一线。人们对白衣天使充满敬意,也有很多人想知道,他们平时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纪录片《中国医生》给出了解答。
这部豆瓣评分高达9.2分的纪录片,也让南京鼓楼医院和医生成了焦点。
《中国医生》正在爱奇艺和安徽卫视热播。第一集《挚诚》和第二集《成长》中,3位鼓楼医院医生出场:心胸外科行政主任、主任医师、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东进,肿瘤科行政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南京大学医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魏嘉,烧伤整形科医生徐晔。他们的故事,感动了无数观众。
在手术室站17小时,“心脏上的拆弹专家”让人泪目
从早上8点到第二天凌晨1点多,17个小时,这是纪录片中呈现的王东进当天在手术室的时间,也是他的工作日常。“心脏外科就得是身体最好的,身体不好、站台站不住的,就被淘汰掉了。”王东进走出手术室后说的这句话,瞬间就让无数网友泪目了。
王东进被称为“心脏上的拆弹专家”,从1986年开始,他已带领团队完成各类心脏手术数万例,成功率99%以上。为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王东进率先在苏皖地区倡导主动脉夹层患者的“6小时生命圈”,成功挽救大量凶险的主动脉夹层患者的生命。
王东进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手术台上度过。一个手术有时十几个小时,要穿尿不湿上台。他经常得扶着腰走出手术室,他还有严重的颈椎病,有时甚至要戴着颈托才能上手术台,他的小腿静脉曲张严重,得穿弹力袜。周末的时间还要用来做医疗科普,几乎每日都在与时间赛跑。他说:“需要这个社会上素质最高的人来做医生,因为医生的使命就是保卫人的生命。”
“这位全年无休的医生让我看到的不仅是一份工作,而是使命感,他到这个世界上来就是为了保卫他人的健康。”《挚诚》导演柳亚说。
“如果我对一线还有用的话,我会一直在一线”的妇产科主任胡娅莉,“把每一位病人的每一次动刀都当成自己第一次执刀”的脊柱外科主任邱勇……在《中国医生》后面几集中,还有几位鼓楼医院著名医生的故事将呈现在观众面前。
帅气徐晔、学霸魏嘉,年轻医生走红网络
《成长》让年轻医生徐晔和魏嘉进入了观众视线。
抖音上一条《温柔又帅气的医生什么样?》收获137万点赞,近7万评论,徐晔一夜之间吸引了大批粉丝。
《成长》导演张征回忆起第一次见到徐晔的场景:“当时他还是个住院医生,刚刚开始工作不久。第一次见到他时,他面露疲惫,告诉我他们正在全力抢救一位重度烧伤患者,这也是他从医以来参与抢救的第一位重度烧伤患者。这位患者被工厂的钢水点燃了,烧伤面积95%以上,生命垂危,全科室正在尽力抢救。但因经济原因,家属犹豫了。通过和徐晔的交谈,我能感到他内心的挣扎和矛盾。他在从医之前学到的是如何用医术来救人,但人世间是复杂的,医生的职业要求和人心的复杂撕扯着徐晔这个年轻医生。我当即决定要拍摄眼前的处在矛盾旋涡中的医生。”
面对公众的关注,徐晔在微博发了一篇长文说:“我是一名医生,并不是公众人物。我会继续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一名好医生,并且向大家不断输出医学科普知识,为民众健康贡献我的一份力量。当下,无数‘逆行者’在超高的工作负荷和几近生死的风险当中,为国人筑起一道坚墙,他们是这场疫情真正的英雄。”
最近,徐晔正在微博和抖音上进行抗疫科普,从普通人需不需要戴护目镜,到如何安全使用酒精消毒,耐心地回复网友咨询。
魏嘉从小就是学霸,5岁上小学,16岁考入南京大学医学院,25岁博士毕业。她是鼓楼医院最年轻的副主任医师,也是南京大学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话,在魏嘉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当一个病人百分之百信任你的时候,即便其他医院都说没有办法了,你也得逼迫自己去找希望,哪怕是一丝。”在魏嘉心里,肿瘤科医生最大的成就感,是当病人找到你,你说我还有一点办法。
魏嘉的丈夫史冬泉是鼓楼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也是南京大学医学院博士生导师。两人1999年一起进入南京大学医学院读书,毕业后均在鼓楼医院工作,是鼓楼医院有名的学霸夫妻。同为医生,他们相互理解,相互鼓励,也相互竞争,一起相互支持着,勇敢前行。
张征对记者表示,在和邱勇、胡雅莉以及王东进这样的国内外知名医生接触的过程中,“我不禁有个疑问,他们究竟是如何从一名初入职场的年轻医生一步步成长为今天的业界顶级医生呢?这便是我将目光锁定年轻医生的原因。”
关注人和人性的不同维度
《中国医生》花了两年多时间才和观众见面。制作上的最大难点是,整个拍摄过程都完全是纪实跟拍,既不能影响医生工作,又要保证拍到足够的画面,很多瞬间过去就过去了,无法重拍。
2000万人次,是我国医院每天接待的患者数量。在这样高密度的人流量背后,很多医生在超负荷工作。
“以往的医疗纪录片,很多都关注的是治疗事件本身。我希望通过拍摄这些故事,看到的是个体鲜活的人,能够看到在这些人背后人性的不同维度。”张征说。
之前许多医疗纪录片是展现的是“医病医人”——先医病然后医人——就是强调病患得了这个病,然后要给他治疗。“而我觉得我们这个纪录片实际上就扣着主题——《中国医生》。‘中国医生’其实不仅仅包含着医者仁心,还有一个对患者的安慰。比如说有人形容我们医患关系是这样的:‘时刻在依赖,时常在忽视,时而在抱怨,却从来不了解。’我觉得这四句话挺准确的。”《中国医生》总导演、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建珍说。
《中国医生》开播以来好评如潮。一位网友的评价代表着大多数观众的心声:“拍摄视角非常容易让人有共鸣,真诚地展现这份职业背后,常人难以承担的辛苦,和不得不直面的死亡、人性。没有理由不打5星。”(记者 邢虹 来源: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