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在我们寻常生活中,“吃”也不仅仅满足口腹之欲,还蕴含了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
——导演邬虹
本网讯 如果聊到中国的美食类纪录片,那么《舌尖上的中国》注定是座绕不开的丰碑。一方面是因为它无论从知名度、观众口碑,还是从频道收视率、网络播放量来讲,几乎都无出其右;另一方面,跟以往纪录片宏大叙事、庄严厚重的选题不同,《舌尖上的中国》从第一季开始就把目光投向了百姓的日常生活,讲述那些藏在美食背后的百姓故事和温暖记忆,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甚至可以说,之后十年间绝大多数美食类纪录片多少都被烙上了它的风格印记。
但是,是不是美食纪录片的形态和边界都要受限于此呢?身为《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分集导演的邬虹导演在接受笔者采访时给出了一个新答案。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分集导演邬虹
跳出体制 探索纪录片新模式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全国爆红,甚至成为当时人们茶余饭后必备的社交谈资,这让作为分集导演的邬虹在欣喜之余,不禁又多了一份思考。从上世纪90年代便开始从事纪录片工作的她,深切地感受到一股力量正催动着纪录片行业的变革。她从服务多年的传统媒体辞职,接入市场化的脉搏去探索纪录片新形式。“我做了二十多年的纪录片,之前也有不少作品获得了行业的奖项和受众的肯定。参与创作《舌尖上的中国》给我的触动和启示很大,纪录片在中国不是没有观众,而是我们要改变传统视角去贴近观众的审美需求,让叙事方式更加接地气。” 邬虹导演在接受笔者采访中提到。“当时不少身边的同行朋友都不理解,在他们认知中,纪录片永远是小众的审美表达,一旦脱离了体制的保护,是很难在市场化环境中存活下来。但我很坚信纪录片发展必须与时俱进,与时代脉动同步,形成一个新的发展格局,如果不进行有效的改革和创新,纪录片是无法在一个信息空前多元、资讯空前丰富的新媒体时代,与娱乐化、大众化的文化产品展开竞争的。后来事实也证明我是对的。”
的确,纪录片随着时代前行、契合审美变迁,从小众破壁到大众传播的题材开拓、叙事创新、制作突破与节奏变换。纪录片因为越发贴近真实、贴近年轻受众的呈现而日益受到追捧,甚至产生了大量现象级的“网红”作品,引发收视热潮。
去抖音快手拍微纪录片? 上线仅两周双系列故事播放破千万
变革同样发生在美食纪录片的创作上。创作者们一方面开始从选题差异化入手,无论是放眼全球、探寻精品的《风味人间》,亦或是着眼于市井街巷、富有烟火气的《人生一串》,这些聚焦在小众题材的美食类纪录片都实现了大众化传播;
另一方面,在传播媒介的选择上,纪录片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电视台频道和播放,更多的开始与互联网媒体合作,让纪录片不再是电视台专利,而是借助网络的便捷性渗透到社会和人群之中。
“既然要创新,就应该真正关注观众的收视心理、习惯、偏好,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的观看行为下,如何让观众随时随地获取他们想要的影像体验,这便要颠覆传统纪录片的创作理念和营销模式。既然这样,我们就应该到移动互联网媒体的最前端去接受挑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为什么要去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面去拍微纪录片”成了邬虹导演的“必答题”。
在邬虹导演眼中,自己创办的个人IP品牌及短视频账号——【邬小虹】并不只是想做一个能拍点新奇视频“美食网红”,她带领团队将“高质量的美食微纪录片”播种在短视频平台的沃土,在与观众的沟通和交流中不断地成长。这一点,当你打开抖音下【邬小虹】主页后就会对微纪录片有更直观、更强烈的感受。
一.水准如一,向央视纪录片的拍摄制作水准看齐
与抖音上其它泛大众化拍摄不同,有着二十多年纪录片创作经验的邬虹导演认为,微纪录片尽管采取的是单集时长短、采用全程竖屏拍摄,但骨子里还是散发着基于真实表达的纪实艺术的独特魅力。“我对团队的要求就是,短视频必须有符合我们定位的鲜明风格,所有的拍摄制作都是纪录片创作的高水准,在叙事节奏和故事结构上,做一些符合平台算法的调整。”邬虹导演说到。
二.选题出新,着眼民间传统美食文化传播与推广
很多创作者都会难免抱怨,《舌尖上的中国》已经把美食拍到了极致,成为了难以逾越的巅峰,甚至国内一些知名的美食都已经被《舌尖》系列拍光了。作为《舌尖上的中国》开创季的分集导演邬虹却持有不同的观点。
“实际上在中国,美食题材浩如烟海,《舌尖上的中国》只是取一瓢饮,与其泛泛而谈或是沉醉于猎奇,我更希望带着【邬小虹】团队在一条维度下更深入垂直的探究,深度发掘真正来自民间的、带有深刻中国印记的传统美食文化。”
于是【邬小虹】的微纪录片团队,将足迹踏遍了祖国秀丽的山川,用镜头展现地理多样性的中国之美,寻觅这片土地上弥足珍贵的好食材,记录民间美食高手的传统技艺,讲述美食背后的故事,呈现旖旎的民间文化,描绘动人的人间烟火。
与邬虹导演以往创作的美食纪录片不同的是:【邬小虹】美食短视频由邬虹导演亲自出镜,引导和参与每一道传统美食的制作过程,与主人公深入交流互动,呈现更为生动活泼的视觉形式,诠释【邬小虹】美食短视频“千里寻至味、洗手作羹汤”的大主题。
正是坚持着这种创作理念,【邬小虹】在众多美食类短视频当中脱颖而出。抖音平台上线仅仅两周,就取得了2支视频内容播放均超1,000万的喜人成绩,顺利在抖音平台上“出圈”。
三.新颖叙事,更贴近年轻受众的带有的温度表达
【邬小虹】团队深知,单纯靠好选题、高水准的拍摄制作,并不一定能持续留住观众和粉丝的心。必须使用当下年轻人更喜欢的表达方式,让他们随时随地都能自有的观看,并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视频下方的话题互动。
“我们微纪录片单支视频的时间控制在1-3分钟之间,方便观众午休、上线半路上等场景下观看。而且每一支都内容相对独立,比如讲述食材溯源、烹饪制作过程等,而一个系列中的各支视频间又能相互衔接、承上启下,让粉丝看到某一支内容后,忍不住要向前翻上一篇内容或者等待后续的更新,很多粉丝都说有追剧的体验。” 【邬小虹】品牌总监刘欣在接受采访时谈到。“
另外,我们也非常关注与粉丝之间的互动,在保证纪录片的真实客观的前提下、也会在故事中特意留下话题和彩蛋,激发观众间的评论互动,比如在拍摄荷包红鲤鱼时,我们就选取了一条20岁以上的红鲤鱼,不仅让很多95后00后惊呼,这个鱼的年纪比他们还要大……,同时邬虹导演和团队伙伴也会及时回复观众们的留言评论,也收获了大量的忠实粉丝。”
如今【邬小虹】上线二月有余,抖音短视频累计播放量早已轻松破亿,短视频单平台累计粉丝接近70万,也给微纪录片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一条新出路。
身份跨界 从纪录片导演到文创IP品牌主理人
如果说邬虹导演在微纪录片中从幕后走到台前算作一次转型,那么作为新文创IP品牌——【邬小虹】的主理人则称得是更大胆的跨界。
邬虹导演创立新文创品牌——邬小虹
在【邬小虹】创立之初,邬虹就没有把它单纯的定义成一个美食视频账号,或是网红人设。而是将【邬小虹】当做文创IP进行打造。虽然还不太习惯被人从“导演”改称为“主理人”,但是对于文创IP和品牌邬虹有着独到理解的她认为,现今的文创IP已经不单是某一个产品或内容,不应该孤立看待,而是应该从四个维度全方位打造,串联起内容的IP——中国民间传统美食故事拍摄;形象的IP——邬小虹(真人)人物形象;产品的IP——【邬小虹】甄选及品牌产品,并将三者融入为企业的IP,使【邬小虹】最终成为一个以中国民间传统美食为基因的、富有影响力的品牌。
在邬虹眼里,“美食是有着丰富内涵的。中国人说“民以食为天”。有人甚至认为,中国几千年浩瀚的文明史,可以浓缩成一部异彩纷呈的饮食文化发展史。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吃”不仅仅满足口腹之欲,还蕴含了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味道”是一种神奇的基因,它藏于你的舌尖,不可思议地影响着你的生活习惯、审美体验、情感活动,并且一生不变。它就像开启人生记忆的密码,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为了挖掘这一串串的记忆密码,【邬小虹】IP团队走访祖国大江南北的城市与村落,探访最地道的民间传统美食,拍摄美食及其背后的故事,与此同时也积极与传统手艺匠人、非遗传承者合作,为民间传统美食赋予新的生机与活力。
邬小虹品牌主理人——邬虹导演深入赣南果园拍摄纪录片
2020年中秋,【邬小虹】团队悄悄上架的广式古法手作月饼礼盒,仅三天时间就卖出千余盒直接告罄,也让团队和投资人看到了市场的反馈与热情。
邬虹坦言,【邬小虹】文创IP的核心是记录中国民间传统美食,传承祖先的智慧,推广深厚的中国文化,留住老手艺的精髓。在快速发展的新时代,【邬小虹】微纪录片和【邬小虹】品牌研发的美食产品,将会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中国、了解自己的家乡,品尝传统与时尚相融合的美好食物,感受人生的多姿多彩。【邬小虹】“让舌尖唤醒故乡记忆” 。
我们相信,邬虹导演和她的【邬小虹】团队将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无限的可能。
邬虹导演个人履历
邬虹,女,1972年11月出生于湖北省荆州市,江西省赣州市人,中国内地纪录片导演,制作人。毕业于南昌大学新闻系,先后担任江西电视台纪录片导演、中国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见证》栏目导演、纪录频道导演,并执导了中华美食文化大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六集。
现任舌尖记忆(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CEO、文创IP品牌【邬小虹】主理人。
主要作品:《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伟大的历程》、《现象1980》、《我到新疆去》、《甲子》、《武功山》、《皇城边的村落》等。
主要荣誉:荣获第25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电视纪录片特等奖、第8届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评委大奖、2012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奖评审团大奖、第18届中国电视纪录片年度特别奖、第12届中日韩电视制作者大奖、中央电视台 2012年度“台长特别奖”等殊荣。
文创IP品牌——邬小虹
【邬小虹】是由纪录片导演邬虹一手创办打造的新文创IP。邬小虹品牌隶属于舌尖记忆(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邬虹导演担任品牌主理人。
【邬小虹】品牌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国民间传统美食文化,赋予“传统”以“新生“,用镜头里的烟火故事传递人间真情,将内容、文化、食品、电商、跨界联名等多个领域串联打通,让传统美食以更加丰富多元的形式,顺应时代的需求,焕发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