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创新网首页

创新人物

梁忠厚:易地扶贫搬迁增添信心 身残志坚闯出致富新路

发布时间:2020-12-28 11:03:03 | 来源:正北方网 | 作者:苗欣 | 责任编辑:蒋梦雨

数九天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和林县大红城乡万裕号村,56岁的村民梁忠厚还在忙碌着。身有残疾的他虽然行动不便,但他一大早便骑着三轮车来到仓库查看这里储存的藜麦,然后回到家中对藜麦进行塑封。梁忠厚用满是老茧的双手动作娴熟地包装着只有1.5—2毫米大的藜麦,一粒都不愿撒落。“网上有订单,我要快点包装。”一心想着带领村民共同走上致富路的梁忠厚顾不上休息。


“在我最困难的时候,身体残疾不能干活,家里只有三间年久失修的土坯房,和年迈的母亲相依为命,对未来我一度失去信心。是党的好政策让我住进了新房,生活有了保障的我心里像照进了阳光,好政策扶起了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信心和改变命运的志气。”梁忠厚说。


2020年梁忠厚种了1500余亩地,以藜麦为主,还种植了荞麦、谷子、油菜籽等小杂粮,方圆十几里的农户不少人都在他这里打工。依靠党的好政策,凭着自己勤劳的双手以及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梁忠厚带动贫困户和村民一同致富。


年轻时的梁忠厚并不穷,靠打工和种地为生。可是在2012年,一场车祸让他右腿落下残疾,看病花了不少钱,还欠下六七万元外债。那一年,他靠双拐走路,失去了劳动能力。2016年,梁忠厚被识别为贫困户,此后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接踵而至:享受易地搬迁政策,搬进了互助幸福院;享受低保和残疾补助,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享受生猪代养政策,获得了收益分红……


住进了新房,有了收入,生活有了保障的梁忠厚觉得贫困户的帽子戴在头上不光彩,他要通过双手摘掉这个“穷帽子”,他坚定了脱贫的志气和决心。


通过四处打听和了解,梁忠厚了解到,当地气候适合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藜麦,且藜麦营养价值高,市场前景好。2017年,梁忠厚试种了20亩藜麦,秋天,在乡政府的“牵线搭桥”下,梁忠厚的藜麦很快就卖光了。当年,他除去人工、机械开支,还了2万元外债。梁忠厚更坚定了自己靠种植脱贫的想法。


2018年,梁忠厚流转了村里的580亩土地,准备种植藜麦和小杂粮。“那年我买种子就把家里的钱花光了,眼看谷雨快到了,化肥农药一点儿也没有,这可咋种地呀,我愁得觉都睡不着。“梁忠厚说,在他犯难的时候,时任大红城乡党委书记的云月清找上了门,通过乡政府帮忙协调,梁忠厚贷了2万元的贴息贷款,把50多亩藜麦和530亩小杂粮不误农时种进了地里。村支书也给他很大的帮助,有了乡里和村里的支持,不长时间,藜麦苗和小杂粮嫩苗齐刷刷地破土而出,当年收成不错。有了第一年的种植经验和销售市场,他的藜麦和小杂粮供不应求,年底一算账,收入了7万多元。他把剩余的外债全部还清,还结余9千元。2018年年底,梁忠厚脱了贫。


2019年,梁忠厚成立了家庭农场,流转了1300亩土地,扩大了种植规模,他的万裕号藜麦也有了自己的商标,藜麦种植走上了正轨。


“自己生活好了不算好,我要把村里的人都带动起来!来我这里打工的都是方圆十几里的农户,有年老的,还有16名贫困户。”梁忠厚介绍,几年时间到他这打工的农户来来回回七八十人,光人工工资支出就20余万元。


2020年受疫情影响,藜麦的销路遇到了麻烦,这也成了大红城乡党委书记王支元心头最牵挂的事。他协调部门、联系企业、寻找市场……只要有机会都要帮梁忠厚推销万裕号藜麦,2020年以来,帮他销售了1万多斤。“群众要脱贫,发展特色农业是一条出路,梁忠厚老实肯干、不等不靠,去年我们协调农牧局为他提供了2万元的化肥农药和地膜,在藜麦销售上,我们还会尽所能帮助他、支持他。”王支元说。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梁忠厚捐了1000斤藜麦给防控一线的工作人员。他说:“我有困难时,党和政府没少帮我,我也要尽一份力,帮帮大家。”


采访间隙,梁忠厚的电话响了,他接起电话聊了几句后就摆弄起手机,原来,他的藜麦和小杂粮有网上订单,电商、快递都需要手机联系。如今,已是乡里脱贫能手的梁忠厚对未来的特色种植业发展充满了信心,明年他的种植规模还要扩大。


●本报记者 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