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创新网讯 时值端午,第四届江苏曲会在南京崇正书院举行。
端午节上午,首场《牡丹亭.寻梦》歌曲会,南京仲年生老师点评。
下午第二场,首先是昆曲大师姚继焜、张继青老师讲述华传浩先生的《义侠记》。随后,南昆张继青老师携弟子单雯、刘煜示范教学,曲目为《惊梦.山坡羊》、《断桥.金络索》。著名笛子演奏家钱洪明老师撒笛配乐。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古崇正书院三进崇正讲坛座无虚席,室内昆曲委婉、笛声悠扬。
姚继焜和张继青老师是我国昆曲界的知名伉俪。他们是江苏昆曲届的老前辈,姚老师已是耄耋老人、张老师也已已年愈古稀。他们以毕生的精力潜心投入昆曲表演和研究。
姚老师原名姚煜焜,苏州人,攻老生、官生,国家二级演员。初中毕业后,于1955年考入苏州市文化局戏曲训练班,1956年转入江苏省苏昆剧团学艺。1960年4月调南京江苏省苏昆剧团,文革后改称江苏省昆剧院。196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表演曾得到郑传鉴、倪传钺等昆剧传字辈老师亲授,和苏州名曲家传授唱、念。曾饰演昆剧《关汉卿》中关汉卿、《朱买臣休妻》中朱买臣;折子戏《打子》及《吟诗脱靴》中之李太白、《搜山打车》之程济、《三闯》之孔明、《狮吼记》之苏东坡、《刀会》之鲁肃、《贩马记》之李奇等。1989年江苏省昆剧院赴台湾演出,作为唯一由其改编、整理并主演的《朱买臣休妻》,演出后反映极佳。此外,他演出的苏剧有《十五贯》、《乔老爷上轿》、《鳌珠配》、《茶瓶记》、《搜书院》、《寻亲记》、《枫叶红了的时候》等数十出大戏。
张继青老师,原名张忆青,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张继青出生在浙江嘉兴乌青镇(今乌镇)。她是家中长女。抗日战争爆发后,一家老幼逃难至苏州以南的这个古老小镇。然而,这里最终也未能幸免于日本人的“扫荡”。兵荒马乱的避难中,呱呱坠地仅两天的小继青,两次以嘹亮的“歌喉”莫名地大哭不止,恰巧都使家人因此被迫转移藏身处而躲过了炸弹袭击。祖母格外疼爱她,模糊地相信,这孩子“或许能有什么好运道”。在风声鹤唳的年代,童年的小继青跟着家人四处飘零,投亲靠友,衣食温饱是最大的企盼。7岁前,家里人都唤她乳名“小毛头”,直到要上学堂报名,才请有学问的朋友正式取名“忆青”,有记住“衣胞之地”乌青镇的意思。后来,她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第一代昆剧演员,称作“继”字辈,改名“继青”。张老师出身于苏滩艺人世家,髫龄即随母学艺并登台,1952年参加民锋苏剧团(后改为江苏省苏昆剧团),学苏剧和昆剧,得昆曲前辈全福班老艺人尤彩云、曾长生的教授,在传统技艺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56年后又得俞振飞、沈传芷、姚传芗、俞锡侯等名家的指授,1960年毕业于江苏苏州昆曲继字科班。她先后担任江苏省苏昆剧团演员,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副院长、名誉院长,中国剧协第三、四届理事。张老师是建国后培养成长的第一批昆剧继承者中间的杰出代表之一,1984年获第一届戏剧梅花奖。她戏路宽广,正旦、五旦、六旦均佳。所扮演《朱买臣休妻》的崔氏、《牡丹亭》的杜丽娘、《渔家乐》的邬飞霞、《长生殿》的杨玉环、《白蛇传》的白素贞、《窦娥冤》的窦娥、《关汉卿》的朱廉秀、《蝴蝶梦》的田氏、《跃鲤记-芦林》的庞氏、《慈悲愿-认子》的殷氏等一系列人物形象,深受广泛好评。
当天参加示范教教学的两位弟子单雯、刘煜演是近年来江苏昆曲界涌现的两位新星,她们都是姚老师和张老师的得意门生。
示范教学中,两位弟子每每曲毕,便响起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姚、张两位老师一一为她们点评,鼓励长处、指出不足,给予前进的动力。
教学过程中,首届昆曲梅花奖得主张继青老师还应广大票友的请求,进行了现场即兴表演。表演结束,赢得了大家雷鸣般的掌声。
昆曲又称“昆剧”,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第一批“人类口头 和非物质遗产。
据了解,第四届江苏曲会由江苏歌曲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南农集团崇正书院、南京市江南昆曲研习社协办,目的在于振兴古崇正书院和弘扬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图文/朱旭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