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创新网首页

2025年04月08日

文化

冬至阳生春又来

发布时间:2019-12-17 14:20:38 | 来源:新消息报 | 作者:李晓睿 | 责任编辑:凌浩

江苏创新网讯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21日至23日之间,此时,太阳黄经达270度,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

阳气初生,数九开始

中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

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糜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约50%。但是,这一天并不是最冷的时候,这是因为地球表面有大气和水分,能够储存热量,并不是“即存即失”,而有“积热”。此时,我国北方大部地区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而南方大部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东北大地千里冰封,琼装玉琢;黄淮地区常常是银装素裹;江南地区冬作物仍继续生长;而华南沿海的平均气温则在10℃以上。

冬至后便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说“冷在三九”。此时如果有冷空气影响,天气就更为寒冷。待到过了这个“冷锋”之后,天气就会渐渐变暖。而“九九”已在农历一月、二月,全国大部分地区已入春,因此“九九艳阳天”。

在古代,民间以冬至日的天气好坏、冬至节气在一月中的位置,来预测往后的天气。谚语“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的意思就是说:冬至这天如果是阴天的话,过年那天就是晴天;而如果冬至那天是晴天的话,过年那天就有可能是阴天,甚至下雪。

冬至日,不吃饺子怎行

中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冬节盛于唐宋。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明、清两代的冬至日,皇帝要举行祭天大典,谓“冬至郊天”。

冬至日,我国南方沿海部分地区延续祭祖的传统习俗。家家户户把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等。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灵,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

冬至吃汤圆在江南较为盛行。做汤圆常用的材料如糯米、芝麻、红豆等亦是温热性味,有较好的健脾作用。脾胃和健,饮食营养才会被身体吸收利用,提高机体的抗寒防病能力,所以,汤圆最适合在冬天食用。

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每年冬至日则有吃饺子的习俗。传说饺子是医圣张仲景发明的,他在长沙当太守期间经常坐堂开诊,施药救人。后来辞官回乡途中,看到饥民流离失所,不少人的耳朵都被冻坏了。于是灵机一动,将羊肉混同一些驱寒药材放进锅里一起熬煮,然后将之切碎,并用面团包成耳朵形状。煮熟后,分给灾民们食用,就这样,灾民们在寒冬能够吃到如此暖胃的食物,再也没有出现冻坏耳朵的现象。由于这种食物酷似耳朵,故而人们称之为“娇耳”。后来,又有了“饺子”的称呼,逐渐流传开来,成为了中国人的一种重要食物。

而在山东滕州一带,则流传着冬至吃羊肉的习俗。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人们会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李晓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