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开山采石炮声隆、尘满天,“靠山吃山”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村民怨言不断,村级经济发展滞后。然而,换了一个思路,积极配合片区环境整治和污防攻坚行动,关闭宕口全面退出采矿业,“青山”恢复重现,又在探索农文旅结合路径,生态环境大变样为高质量发展培厚了绿之底色。
这个村就是镇江市句容市边城镇青山村,这里演绎了从“污染村”到“生态村”蝶变的样板历程。
探访 山明水净的“生态村”
青山村是边城镇村域面积最大的一个行政村,由原先4个行政村合并而成。全村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00亩,下辖17个自然村,35个村民小组,人口有1472户近4000人。
日前,记者来到了青山村采访。行走在村道上,处处山清水秀、绿意葱茏,村容村貌干净整洁、生态宜居。一幢幢、一间间大小村舍掩映于绿树之间、灌木丛中,村民们井然有序地劳作,悠然自得地生活,确乎一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
登上一处不知名的山头,对面青色山峦起起伏伏、横亘延展,其中迎面相撞的是叫宝塔山、狗头山的两座山体。这两座山体上都留有采石宕口,村民巫果林指着它们说,宕口已经关闭了,并且正在实施复绿工程。“你看,宝塔山的南山坡下面,我们计划利用低洼地势,修闸建设一座小水库,起到蓄水防洪、排水灌溉的作用,同时为山区增加水景,为村庄添灵气。”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青山村有着1400年的建村史,流传“一门九相”的佳话,也留有“一村八古”(古庙、古生物化石、古树、古井、古祠堂、古戏台、古街巷、古门楼)文化遗存,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古村。全村建档水系有80多处。自“河长制”实施以来,该村按照水体整治标准和操作要求,控源截污、疏浚清淤,清除河道杂草、漂浮物和河坡垃圾,对13个自然村的水塘全面治理、常态化管护,构建起山明水净、风景秀丽、绿色环保的生态格局。2018年,青山村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又创成江苏省“水美乡村”。今年被授予“镇江市生态村”称号。
往昔 炮隆尘多的“采石村”
可是,时光回溯到过去,青山村可不是这样的生态环境,甚至可以说是截然相反。“青山村”并不像它的名字那样,山不青水也不绿,村容村貌让村民群众啧言不断。
自上世纪60年代起,村里发展起采石业并直至形成一整套的产业链条,建起了一批石灰窑、建材厂、石子厂等关联企业,还有附带运输,村集体经济和大部分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是“靠山吃山”。山体开凿成为采石宕口后,青色山体敷上了道道“疮疤”,矿主们开采石矿、烧窑,村民在这些矿窑里做杂工,收入也有限。到了2017年全市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之前,有两座山体被“愚公移山”式地采挖掉。
“那时候,我们村民家门不敢开,村子境内整天笼罩在蒙蒙灰尘当中,开山采石的炮声隆隆、机械轰鸣不断,粉尘污染和噪声污染严重到影响我们的生活及出行。”一位村民戏言,“我们穿上新鞋子都不敢出门,因为出去走一趟回来就变黑了。家中的衣服也不敢晾在室外,不然一会儿就覆上一层灰。窗户更是不敢开,灰尘和炮声交叠影响,我们觉都睡不踏实!”
采石业属于低端低效率低收益的行当,它不仅没有带动全村经济快速发展,反而消耗不可再生资源,还对农业生产造成不良后果。“矿山周边近2000亩土地无法耕种,宕口开采后造成水土流失,对山下大田造成破坏,殃及几百亩农田。”一位巫姓村民介绍,“人家村一年种两季,我们村越冬的小麦、油菜因为灰尘太大无法栽种,只能种一季水稻。就是这一季水稻的产量也低下,比常规农田少收几百斤一亩。”
当地村民长期对开山采石的连锁问题不满,怨声载道,他们持续向上级信访反映情况。为了呼应民意彻底解决民生问题,青山村自上世纪90年代起开始着手整治采矿宕口,尤其是2017年镇江263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启动后,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综合施策,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扭转局面的“蝶变”一步步地发生了。镇江市政府部署启动西南片区生态环境整治后,包括青山村在内的西南片区生态环境在持续整改中不断向好改善。“2014年、2015年两年,我村借环境整治的东风,对污染企业陆续关停。到了2017年底,全村关闭19家石灰窑、采石宕口2座、石子厂3家,采石产业链全部退出,村民纷纷拍手称快,都说青山村看到希望了!”村干部高六保如是说。
展望 农文旅结合的“新农村”
矿山污染企业关停了,村级经济失去了一大主要的经济来源,青山村发展的路在何方?
村党委书记兼主任的朱小龙是一名退伍返乡军人,他上任后一直在寻找符合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思路和具体路径。“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全面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新农村。”朱小龙这样想,也这样厘清了转型发展“方向盘”。他决心掌好舵向,结合本村的自然特点、人文优势和社会资源,走出一条农文旅产业结合的科学发展之路。
把宕口打造成景点。青山村委会邀请南京大学设计研究院,对关闭宕口进行整治规划并拿出方案,目前对1500亩宕口启动中型旅游景点建设计划,同时配套建设一批接待点和餐企、摄影、科普教育等活动基地。对山坡上1000亩宕口,还准备发展成为生态茶园。
发展林业经济。依托山地林地资源,2017年、2018年两年,青山村已经建成2200亩的樱花观赏园,500亩的景观造型林,2000多亩的精品苗木基地以及300亩的水果采摘园。
挖掘文化资源。村委会大院内初步建成的村史馆,馆内收藏和展示了一批千年古村的文化遗产实物、照片及资料。尤为独特宝贵的“亿年鱼化石”,该村计划依托这一地质资源,将村域打造成江苏省地质教育基地。对于千年银杏、古街、古庙等物化形态的文化遗存,也一并纳入村域景点规划范围。
“2019年,我村集体经济净收入20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6万元。青山村已经建成旅游景点3个,发展农家乐4家,建成民宿3处,每年接待来自长三角地区的一批批旅游团队和游客。”朱小龙表示,下一步,青山村计划在5年内将旅游基础设施全部建设到位,建成一批道路、停车场、厕所、接待点等配套设施,助力全域旅游进程。
“污染村-生态村-农文旅新农村”,青山村走过的“三部曲”是脱胎换骨的村之巨变,也映射了时代之光。如今,青山村迈步从头越,前行步履越发地坚实、笃定,充满信心。(干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