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创新网讯 日前,经江苏省政府同意,省住建厅会同相关部门认定并公布了第二批江苏省传统村落名单,镇江有8个村落入选,其中丹徒区宝堰镇南宫村丁角入选。
近年以来,江苏镇江宝堰镇的古村落——丁角村,在上级多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与当地村民的帮助下,濒临倒塌的几座古桥,多处坍塌的丁角古河道正在抢修,也被当地老人称之为“护城河”的也一并加固维修,在江南历史长河中,镇江真实的《清明上河图》现实版在人们的抢救性修缮中,又可以延续下去……
丁角村民张方义告诉记者,他是土生土长的丁角村村民,今年已经有67岁,自从他懂事的那一天起,就听老人们经常说起,自己所在的丁角村在过去是很了不得。从古至今,要进入丁角村必须要经过两道河流和两座古桥,村里大多数是木质结构的楼房,古建筑上都有风火墙和马头墙及拴马石,村里青石板街道纵横交错,特别是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一是丁角村盛况空前的庙会集市,每年这一天,四邻八乡的男女老幼涌向这里,村里村外,桥上桥下与河道两岸人山人海,骑马的,坐轿的,行船的与各种各样做小买卖,做小手艺的川流不息。后来丁角人从影视作品中了解到了我国有一幅传奇名画《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状况,主要是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像今天的节日集会,人们藉以参加商贸活动。全图大致分为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村里许多人将古画与自己的丁角村一对比,都大为惊愕,“呀,这画中的景象基本上跟我们的丁角村一样的!”
在丁角一带,有关丁角村名的来历还有一段美丽的神话传说,……丁角又称金角、丁甪[lù],传说古时候村内一女独自浣纱河边,突见一只金牛朝她奔袭而来,女子见状用棒槌向金牛角砸去,金牛飞奔而跑,留下一只金光灿灿金牛角,因此“丁角”亦称为“金角”……。
丁角历史悠久,据镇江博物馆根据村内古墓出土的文物考证,南北朝时期便有先民在此聚群而居、筑堰治水、繁衍生息。至北宋雍熙四年(987年),丁角镇成为丹徒县三大镇之一。村内有通济河、胜利河、丁角内河交汇,商贾林立、商贸繁荣,南下的中原人在丁角按照《清明上河图》之建筑布局建设了丁角村。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与清军在此反复拉锯交战,使丁角古村毁坏严重。抗战时期,丁角村被日军先后扫荡三次,历史遗存被毁坏殆尽。
现在的丁角村,街道整齐,条石铺路,原来盐栈、典当的残壁,石桥、庙宇、寺院的遗迹,历历可辨。该村现有300年古井、石雕人脸和石雕八卦等历史要素,舞狮子等传统技艺。
在镇江南乡一带,一直有先有丁角后有宝堰的说法。据记者从《丹徒县志》、《宝堰镇志》及镇江博物馆内藏资料等一些史料上得到证实,丁角村早在1000年前的北宋时期就比较繁荣。据史料记载,北宋雍熙年间(公元987年)当时的丁角是一个大镇,是镇江丹徒境内最大的三大集镇之一。北宋熙宁年间(公元1072年),当时丁角大镇的繁荣兴旺达到高潮。后来到了南宋初年,当时的丁角镇仍然很兴旺,因为闻名南乡的通济河(当时称丁角河)发源与丁角,镇江南乡上茅山的古道就是从丁角穿镇而过,所以,千百年来丁角依仗着水路和陆路兴旺发达。到了明未清初,直达丁角的水路有所改变,在200多年前丁角河,现称通济河渐渐枯竭,宝堰水系彻底改道,丁角下游一个叫“堰坝”的小村曾经是渔民打渔晒网的地方,后来渐渐依靠水路开始繁荣开来,由于经常水淹人们的住处,人们筑堰拦水,视堰为宝,宝堰地名从那时起叫了起来并一直延用至今,繁华千年的丁角镇随着河道的枯竭也演变成现在的一个古村落。
多年以后的今天,丁角河道渐渐荒废,古桥年久失修,(其实历史上丁角古桥也曾多次维修过,最近维修的一次是五十多年前的六十年代)。数百年间,丁角古村遭受到无数次浩劫,民房大量被战火焚毁,现在仅存的一些古建筑也岌岌可危,但古河道幸存了下来,古桥遗址和古村落的格局也幸存了下来,特别是古时的集市庙会——丁角庙会,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一直延续了下来,每年到了农历四月初一这一天,全村家家户户高朋满座,村里村外人山人海,青石板街上的各种商品琳琅满目,昔日集市繁华的喧嚣经久不衰,就现在的丁角庙会也绝对超过春节的热闹劲儿。
丁角自然村所在的宝堰镇南宫村党总支书记张映金10月11日告诉记者,丁角村现在是南宫村所辖的一个自然村,随着人们对古河道,古村落,古桥梁等历史遗迹保护意识的增强,濒临湮灭的老东西老物件也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近年来,村干部和丁角村民自发保护村里的老建筑老物件和守护村附近的古桥古墓,将祖上流传下来的东西能保护一件是一件,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将古村落保护好利用好,做到古为今用。(图文/李国平 高欢欢 丁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