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创新网讯 在新的趋势下,放开户籍限制,能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提供支撑。
据报道,今年9月以来,河南新乡、漯河等城市相继发布了全面放开落户限制的实施意见,即只要想在当地落户,即可在当地落户。
此次河南新乡、漯河“零门槛”落户,其依据就是今年7月河南省印发的《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实施方案》,其中就提出推动郑州市放宽落户条件,其他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
作为人口大省的河南,为何会率先全面推行零门槛落户?一时间,这个话题成了舆论关注的热点。
中小城市基本实现无条件落户
实际上,过去几年来,随着各地掀起“引人大战”,许多城市已经开始逐步放松长期以来限制重重的落户限制。这是我国推进户籍改革的重要成果。
过去十几年,我国出台了多项政策。早在2006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要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适当放宽农民工落户条件;大城市要积极稳妥地解决符合条件的农民工户籍问题。”
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又提出:“要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尔后,国务院相继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等文件。
总体来看,这些政策和文件有力地推动了相关工作的开展,如我国已经全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了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和由此衍生的蓝印户口类型,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并基本建立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
具体来看,我国根据不同区域或城市的情况采取了差别化的落户政策,如人口资源环境相对紧张的超大城市采取了积分落户制度,实现了人口有序流入。而武汉、成都、西安等特大城市和大城市普遍放宽落户条件,转移人口速度明显加快。
此外,全国各省市中小城市普遍已全面放开落户条件,基本实现无条件落户,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落户城镇数量明显增加,人口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
都市圈、城市群正成人才集聚地
到2018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9.58%,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3.37%,预计可以实现到2020年达到45%的目标。分城市来看,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常住人口分别占城市常住人口比重为12.42%、7.63%、20.39%,而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约占60.22%,呈现了“金字塔”形分布。
目前,随着中国人口增速的持续放缓、老龄化的提升,以及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期到中高速增长期,城镇化发展趋势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呈现“极化”和“分化”的新趋势,将对我国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其中,“极化效应”是指随着大都市圈正日益成为我国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的重要载体,我国城镇化正在呈现向大都市及周边地区集聚的趋势,这是由经济规律决定的——趋光性是人口流动的核心体现,高收益地区凭借着自身优质的公共资源和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对流动人口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分化效应”是指在区域发展上,人口逐步从北方地区向就业岗位更多、生活条件更好、生态环境更优的南方地区转移。
目前,中央已经注意到我国城镇化新的发展趋势。比如,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明确指出:“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
在新的趋势下,户籍改革能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提供支撑。这意味着“十四五”时期,顺应城镇化发展规律、调整城镇化落户政策,引导人口向大都市及大都市圈周边地区转移,是大势所趋。同时,要不断提升落户质量,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进一步提升城镇化质量,以更好挖掘人口红利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