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创新网讯 今年以来,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经济发展指标持续保持了较高的“热度”和“速度”:1-8月,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03亿元,同比增长4.7%;工业开票销售473.89亿元,同比增长19.89%;实现服务业应税销售299.3亿元,同比增长14.7%;完成外资到账8838万美元;1-7月累计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为413880.7万元,主要经济指标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连续两个季度获全市综合优胜季度金杯。
“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产业是‘硬核’。”海安市委书记顾国标表示,处在发展风口的海安开发区要在产业转型升级、动能转换上谋求创新突破,加快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和价值链融合发展,争当海安全面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先行军,为海安构建“产业高地、幸福之城”,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强劲动能。
差异化发展,特色产业板块崛起
作为承接上海产业转移的上海杨浦(海安)工业园和上海奉贤(海安)工业园,已成为海安接轨上海、跨江联动的典范。十年来,上海杨浦(海安)工业园已吸引入驻企业20多家,形成以汽车零部件为特色的产业板块。2011年开园的上海奉贤(海安)工业园,又有近20家沪资企业落户,逐渐崛起以新材料为特色的产业板块。目前两个工业园使用面积均已超过总规划面积的一半,达5平方公里。
今年上半年,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3个,有15个来自上海,总投资325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5个,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30个,其中8个来自上海;在7个被南通市确认为重大项目中,上海占2个。上海成了当地最大的投资“金主”。
专业园区,特色板块,而今已成为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差异化发展、错位竞争的显著优势,招商引资响当当的招牌。全区现拥有包括台商产业园、中意生态园在内的9个专业特色园区,每个园区按不同类型和功能进行科学规划布局,最大程度上实现资源共享、节约集约发展。海安开发区重大项目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当地投资强度已达到410万元/亩,1个亿元投资项目,过去供地可达到40-50亩,现在仅20-25亩,缩减一半左右。
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任永峰说,围绕“一主一新一特”的产业发展格局,即以现代纺织产业为主导产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为新兴产业、新材料产业为特色产业,着力拉长产业链,培育发展新动能,走出一条错位竞争、节约集约的园区发展之路。
产业链分工,培育新增长点
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利用枢纽、产业、政策和服务等优势,深度融入上海产业链分工体系,引进引领性、支撑性、标志性重大项目,引领和带动本地产业高质量发展。
电梯产业,在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多年来以零部件生产为主,零打碎敲,不成气候。开发区自从引入上海爱登堡、三洋、斯特朗等电梯整机项目后,有力带动了电梯产业提档升级和上下游行业的配套发展,形成产业协作发展和集群发展的态势。目前,全区电梯零部件生产和电梯整机制造企业有16家,年销售规模13亿元。五年前落户的上海美勒家具,带动近200家家具生产企业纷至沓来,形成集研发、生产、物流、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如今,家具产业年销售达到23亿元,拥有从业人员2万余人。
“引进一个项目,壮大一个产业。”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局局长储瑞明说,通过围绕主导产业和产业布局,靶向招商,补链强链,有力提升招商实效和项目运行质量。落户杨浦工业园的江苏骆氏减震件有限公司在浙江玉林、上海都有生产基地,其中海安规模最大,未来还将把企业总部从浙江搬到海安。骆氏到来后,与其配套的4家供应商也跟随而至,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因势利导,发挥园区内上海铁路局海安物流基地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产业流的优势,引来上海金属交易所在此设立有色金属交割库,形成强大的磁吸效应,为园区和周边企业极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苏中地区最大原材料集散地由此崛起,仅“亚太科技”铝合金一项年节省物流成本就高达五六百万元。正是看好这样的优势,台湾捷安特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里。现在,生产性大宗原料保税物流中心已成为园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创新驱动,产业加速跑
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活力强、创新氛围浓。联发、鑫缘等占据行业宝座多年的“老大哥”,依托科技创新,不断延伸产业链,活力四射。鑫缘与江南大学等高校联手攻关,一个个研发产品相继问世——从彩色茧到蛹油、化妆品、桑叶茶等,形成全产业链生产经营格局,持续领跑行业。
位于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科创园、软件园,成为园区创新发展的两大引擎,有力驱动本土企业提档升级、加速转型。天楹集团生产总监吴敏锐介绍,2016年与上海交大海安智能装备研究院及交睿机器人公司开展产学研合作,采用机器人焊接,效率是人工10倍以上,且质量有保证,一期已投入1200万元建立8个零件焊接工作站。目前,中科院自动化所、上海交大、北京机电研究所、苏州大学、常州大学等均在园区内成立产业研究院。三年多来,已实施产学研项目20个,合同额超过5000万元。
产学研合作,高新技术项目和企业的落户,加速本土企业构建自身技术创新体系,有力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发展后劲,成为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自2014年起,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逐年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奖励力度,去年全区科技创新奖励总额达1800万元。全区建立了工业企业科技服务需求数据库和技术服务专家库,园区七大产业集群的每个产业板块都与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结成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平均每年新增实施产学研项目80个左右,累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全国专利优秀奖9项,开发江苏省首台套产品6个,联发、通润崛起成为全国行业“单打冠军”;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59家,占规上企业总数五分之一;去年新增规上企业44家,总数达294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