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创新网首页

资讯

1-9月江苏乡村旅游接待2.6亿人次 同比增长11%

发布时间:2019-10-21 14:26:12 | 来源:新华日报 | 作者:付 奇 | 责任编辑:丁璇

江苏创新网讯  南京师范大学大三学生丁悦悦,国庆假期和朋友来到无锡白塔村“打卡”,“去年我俩去黄山,游客太多了,今年就选了抖音上很火的村庄玩几天,早晨被阳光‘叫醒’的感觉太好了!” 如今像丁悦悦这样,江苏将目光投向乡村的游客越来越多。

近年来,江苏努力擦亮“乡村旅游”品牌,今年7月13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全省乡村旅游共接待约2.6亿人次,同比增长10.8%,越来越美的乡村和愈发优质的乡村旅游,让乡村诗意浓,“远方”不再远。

乡村焕新颜,“远方”并不远

深秋时节凉风习习,从昆山江浦南路驱车转入金华村,超过75%的绿化率令人顿觉神清气爽。

从空中俯瞰,一座座乡村别墅错落有致,掩映在绿荫之中。“景区配套设施,是影响旅游体验度的决定性因素。”村支书瞿桃林介绍,村里先后投入8000余万元用于乡村旅游的建设和开发,完善村内旅游公共标识,配备观光游览车,打造旅游观光线路,并引进先进的消防、救护、安全监测等设备。

乡村旅游之变,首先是旅游环境之变。两百公里外的句容丁庄村先后完成87条道路建设,总里程达50公里,无论去市区还是茅山景区,车程均在15分钟以内。“我们这里无线网全覆盖,停车位也够多。”村干部自豪地说,丁庄已举办十届葡萄节,去年接待游客超60万人次。

不仅提升硬环境,更要优化软服务。记者了解到,江苏定期开展的乡村旅游管理骨干培训班、乡村旅游标准培训班等,推动乡村管理水平的提升和旅游服务的改善。“作为民宿主人,既要热情周到,又要温而不扰,这才是最好的服务。”热衷收藏分享老物件的光荫里民宿创始人吴昊感慨。

随着乡村环境的改善,旅游业态也愈发多元。记者“十一”期间来到南京江宁“乡伴苏家”理想村,非遗传承课堂、亲子研学农庄、特色民宿、房车露营地等丰富的业态应接不暇。村长温莹表示:“如今的乡村旅游,不再只是旅游观光,还要有丰富而高质量的体验项目,不同年龄的游客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地方。”

乡村旅游不等于“低质游”,“吃农家菜、住农家乐”的乡村旅游刻板印象已过时。“发展乡村旅游是以‘生态优先、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为引领的,打造出来的产品要对标城市,甚至超过城市。”省文旅厅副厅长方标军说。

深挖文化魂,“乡愁”变诗意

记者来到扬州沿湖村时已是傍晚时分,落日余晖洒满水面,波光中不少渔民正驾船而归,三三两两的游客乘兴拍照。地处邵伯湖西岸的沿湖村,是扬州市唯一纯渔民居住的渔业村,全村仅0.8平方公里,却走出一条“渔歌唱晚”式的特色发展之路。

“沿湖村渔民因‘渔’而聚。唱打渔令,做渔家布鞋,吃鱼汤面,怡然自得,这里有最乡土的渔家文化。”村支书刘德宝介绍,沿湖村至今仍保持着部落式婚嫁和渔家祭祀,“沿湖渔民习俗”被列入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村里开发的“渔乐渔学——最美渔村游学”活动入选全省首批游学项目,扩大了沿湖特色文化的影响力。

南京溧水李巷村则因“红色文化”而扬名。这个作为新四军六师十六旅旅部、中共苏皖区委、苏南行政公署驻地旧址的村庄,如今是远近闻名的红色旅游点。国庆节期间,不少人来到李巷村,穿一套新四军军服、走一段新四军战斗路、吃一顿忆苦思甜饭,体验村里的“红色旅游”项目。除了红色教育,李巷村还开发了承载红色文化的瓷杯、剪纸、小人书、泥塑、钥匙扣等30余款文创产品。开村以来,村里已接待游客近38万人次,红色教育培训开班320余批次、培训约1.6万人次。

体验过“打靶归来”,记者继续驱车来到南京江宁区黄龙岘茶文化村,体验“隔船又唱采茶歌”的惬意。绿意环绕中,但见昔日破旧村舍已被既现代化又古色古香的建筑群所取代。“我们坚持把彰显地域文化、展示乡风民俗、留住乡愁记忆作为乡村旅游区产品开发建设的核心内容,我们最终要传达给游客的是文化。”南京市江宁区文旅局副局长王钰说。

农耕文化、红色文化、渔文化、茶文化……独特的文化,赋予江苏乡村独特的灵魂。如今乡村在挖掘自身独特文化的道路上,逐渐让共情的“乡愁”变成可“触摸”的诗意。省文旅厅巡视员詹庚庆感慨:“通过农文旅融合,非遗民俗和传统手工技艺在乡村中不仅保护良好,更得到传承与展现,韵味十足。”

探索新模式,惠民更富民

水清岸绿,秋日的白马湖村宛如一片狭长的红树叶铺展在碧水之间。高邮湖、宝应湖和白马湖三湖在此相依,年产上万吨螃蟹等水产品。由于靠近码头占据交通优势,村民刘培发家通过土特产加工年收入早已超10万元。

然而,他的收入还不止于此。依托天然水域带来的美景,白马湖村推出乘快艇、赏湖景、逛渔岛、进渔家、品鱼宴为主题的“渔家乐”,打造万亩沿湖生态观光园和水上餐饮,去年接待游客突破50万人次,经营收入超亿元。通过发展旅游,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资源枯竭型城市”徐州市贾汪区乘上了乡村旅游的东风,当地在苏北率先成立旅游专业合作社28家,开办淮海乡村旅游学校,开展旅游管理、农家乐经营、服务礼仪等专项培训,成立香包合作社并广泛发动农民加入,开辟旅游富民的新路径。

“贾汪区去年旅游综合收入达30亿元。特色乡村文旅产品马庄香包已走出徐州,在日本、中国香港等地受到热捧,今年上半年销售额已超600万元。”贾汪区委常委、副区长盛建利自豪地说。

通过不断开创新模式,江苏促进乡村旅游产业链向深度发力、朝广度拓展。省文旅厅资源开发处相关人士介绍,全省各地已探索出“公司+基地+农户+市场”“村集体+工商资本”等一系列富有活力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构建一条条“农业+旅游业”“农产品+旅游商品”产业链。同时,涌现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带动当地村民脱贫致富,成为旅游富民惠民的标杆。

数据是最有力的佐证:黄龙岘茶文化村52户人家中40多户从事乡村旅游经营,每户年创收达40万-50万元;革命老区泰兴黄桥祁巷村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摘掉贫困村的“帽子”,去年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303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85元……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有力促进了富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真正实现主客共享。

     “我们要以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来引领江苏乡村旅游,让更多游客享受诗和远方。”省文旅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