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创新网首页

资讯

江苏“超级水稻”亩产达1058.9公斤创新纪录

发布时间:2019-10-28 16:27:26 | 来源:荔枝新闻 | 作者:丁凤云 | 责任编辑:丁璇

江苏创新网讯  江苏水稻亩产的最新纪录10月22号在响水的黄海农场诞生:水稻品种“嘉优中科1号”经过钵苗机插、精确定量栽培等新技术,现场实打实收亩产达到1058.9公斤,较之前的纪录足足提高了70多公斤。

“超高产、高质量、高效益”,在黄海农场“绿色超高产栽培技术”攻关田的测产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农学院教授张洪程如此评价。当天,经中国工程院农业部水稻专家指导组、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扬州大学农学院等单位的农业专家组实地测量,其亩产定格在1058.9公斤,而江苏各地普通田块的亩产平均为700-750公斤,水稻单产的提升不仅端牢了江苏人民的饭碗,同时也为全省种植结构的优化升级奠定基础。张洪程说,“在人多地少的国情下,开展超级水稻超高产栽培研究与示范,对于我们国家保证粮食安全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嘉优中科1号”不是今年第一次选用,为何这次增产的基因充分表达了出来?“天帮忙、人努力”,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黄海分公司农业中心副主任杨松告诉记者,一方面今年9月-10月天气温度高、雨水少、光照足,正值水稻灌浆期,直接增加了穗粒数,水稻结实率从一般的80%提高到了88.3%;另一方面,更是经过近5年的改进、创新,他们的“钵苗机插”育秧增产技术,实现了水稻提前、精确播种、秧龄期长、秧苗素质好、成活率高等优势:“我们就是把它好多问题都改进了,改进它的营养土配方,育苗成活率由以前的50%左右提高到98%以上; 一开始栽插的时候,经常出现堵塞的情况,一天只能栽20亩,我们增加了喷水装置,现在能栽到40亩。”

所谓“钵苗机插”育秧,是把种子精确地播在穴孔里面,最后形成了一个带土成球的独立的秧苗,由于带土成球,栽插的时候对秧苗没有折伤,栽下去成活率高,返青快,不需要补种等,因此可以实现早育秧、早上市,据介绍,“秧龄每增加一天,每亩就可以增加10到15斤的产量”。

“钵苗机插”最早在2014年的时候引进,在院士工作站和技术团队的努力下,最终解决了“水土不服”等一系列问题。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黄海分公司农业中心主任宋春莲告诉记者,专家组在现场表示,“如果再精细一点,把空隙再补补,亩产量还有提升的空间。”

江苏土地资源丰富、水稻种植广泛,为何这一纪录出现在黄海农场?张洪程表示,黄海农场的土壤地力比较高,水稻所需要的25种左右的养分比较平衡,使其在一生当中能够健壮地生长。

保持较高的土壤地力,得益于黄海农场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就长期坚持秸秆全部还田技术。宋春莲解释说,作物收获后,秸秆通过收割机等机械粉碎后直接翻耕入土,能够使土壤基础肥力和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秸秆还田技术作为保护性耕作措施,还有利于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土壤微生物和酶的活性等指标的提高。经土壤测定,该高产攻关田土壤有机质含量达2.58%,较当初的1.7%,土壤肥力明显提高。

同时,宋春莲他们称之为“绿色超高产栽培技术”攻关田,还因为其采取绿色防控方法,积极应用农业和生物防治技术,维护农田生态平衡,如强化各类水稻病虫害的测保,不打保险药,合理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严格控制安全使用剂量和药时期等。

省农业农村厅农技推广总站副站长杨洪建还认为,取得这样一个结果,是科研部门、技术推广部门协同共进的结果,“技术得到了高度综合”。

“科技支撑”是黄海农场较为显著的特点,走进其公司大楼,中国工程院张洪程和罗锡文两位院士工作站的牌匾引人注目。2015年后,中德农业产业示范园落户,在大型机械方面开启了深化对外科技新合作的高潮。另外,与南京农业大学共建农业耕作试验示范基地、与南京林业大学和江苏句容职业高等学校建立长期人才培训中心等,一大批最新的农业成果能够被迅速应用到生产第一线。苏垦农发黄海分公司总经理贺在锐介绍,近两年,他们每年的研发投入占其总产值的2%-5%左右,在农业系统是很不错的一个数字。

作为一个国营农场,怎么调动各方积极性、落实科技创新的最后一公里,贺在锐还提出了“全程管理”的理念,改过去的“结果考核”,变“过程+结果”,“每个月月底机关部门根据农业生产阶段性工作的重点要点,把下个月的考核重点通知下去,到了当月月底,去考核你得了多少分,与管理人员当月的收入直接挂钩,年度考核则主要看产量、成本控制等,既突出平时监管又突出最终结果。”

之所以如此强调过程监管,贺在锐表示,农业生产的关键都是以小时计算的,就在今年7月上中旬,气温较低,水稻生长进程放缓,他们不分白天还是黑夜,随时联系院士,研究肥水怎么调节、水稻生长在如何变化,“这个超高产的实现,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每一个关键环节都不能忽视。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用到我们农业上也很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