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在东安县白牙市镇山水村5组,竹编制作技艺传承人龙祥庚坐在自家门前,有条不紊地编织传统竹箩筐,一根根竹丝条在指尖灵活穿梭,精美的箩筐转眼被编织出来。他家院落摆放着一堆堆茨竹,在二楼房间里,编织好的竹箩筐层层叠叠整齐有序地堆放在一起。
“制作竹箩筐用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刀、锯、斧等工具,主要靠手艺,成型时间要5至6个月,我编织的竹箩筐不生虫不生霉,经久耐用,供不应求。”龙祥庚说道。山水村竹编最早可追溯到明末清初,龙祥庚编织的竹箩筐造型美观、做工精细、结实耐用、被竹编同行赞誉为“竹编中的活化石”。手编竹箩筐要经过杀青、去节、破篾、拉丝、编织、收口、熏烤等20多道工序后才能从一根竹子嬗变成箩筐,价值可达百元。
据介绍,山水村是远近闻名的“竹编村”,祖祖辈辈几乎都是以竹编手艺为生,全村几乎家家有篾匠,竹编品主要以箩筐、竹笼等农村比较实用的农具为主,从业村民多,销量高,竹编箩筐曾经供应全县的家家户户。
“以前我村编的箩筐供应给全县,现在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也发生改变,竹箩筐逐渐被塑料、金属等制品代替,购买竹箩筐的人越来越少。”村支书李晓峰说,上个世纪末,竹箩筐的销路越来越窄,许多篾匠都放弃了手艺,到沿海地区务工,手工竹编织日渐没落。
今年70岁的龙祥庚,他从14岁起开始学习竹编技艺,曾在村里当任村支书28年,一直没有放弃传统竹编手艺,他希望把村里的竹编技艺发扬下去,让缕缕竹丝创造更大的价值,带动村民脱贫致富。龙祥庚说:“我年轻时一天能编4个箩筐,可惜现在老了,手脚不麻利了,竹编手艺传承下去,要后继有人,让手艺人能过上好生活。”
编织竹筐是手工活,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只有提高竹编水平,凭借竹编手艺“富”起来,才能脱贫志气“盛”起来。龙祥庚利用电商平台,让竹编制品畅销国内外,为“土里土气”的竹编产品找到了新的出路。他免费传授技艺让乡亲们学习竹编,在龙祥庚的带动下,不少村民靠着竹编增收致富,也让竹编这一传统手工技艺得到传承和发展。目前,山水村从事竹编生产的手艺人100多人,带动40多名贫困户、残疾户脱贫致富。(通讯员 黄绮 唐明登 来源: 永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