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海门:争当高质量发展“开路先锋”
新华日报2019-10-08
大字

江苏创新网讯  在迈向高质量发展大道上,海门步履铿锵——

4月22日,江苏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2018年度高质量发展总结表彰大会。海门作为南通市唯一的县(市、区)被评为“全省2018年度推进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区)”,市委书记陈勇荣获“推进高质量发展优秀县(市、区)委书记”称号。

7月19日,工信部下属的赛迪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发布了“县域经济100强榜单”,海门居第15位,比去年晋升了3个位次,名列江苏第七位、苏中苏北第一位。

上半年,海门在南通“四个全面”综合考核中居县(市、区)第2。“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和“生产性服务业”两项工作获省政府通报奖励。

“我们要站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上来,奋力争当‘南通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开路先锋’!”陈勇在8月初举行的海门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上强调。

壮大实力夯实发展根基

9月6日,中国自主建造的首艘极地探险邮轮在招商局工业集团海门基地成功交付。此次交付的极地探险邮轮1号船,是由招商局工业集团与美国公司签订建造4+6艘极地探险邮轮合同的首制船。作为海门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的龙头企业,至2018年底,招商局工业集团海门基地累计实现销售近200亿元,承接高端海工、特种船舶项目36个,累计订单超过42亿美元。

构建高水平的现代经济体系支撑高质量发展。海门不断壮大主导产业,确立了现代建筑、现代家纺、电子信息三大优势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三大新兴产业“3+3”产业发展方向。2018年海门工业应税销售突破千亿元,名列全国工业百强县第11位,居江苏第7位。目前,现代建筑、现代家纺、先进装备制造三大产业规模分别达到1800亿元、1100亿元和1300亿元。

“亩均产出”作为衡量企业竞争力的标尺。全市683家规上企业亩均应税销售235.11万元、亩均税收11.42万元,其中84家工业企业亩均税收超过20万元, 23家工业企业亩均税收超过50万元。在省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指标中,海门“单位工业建设用地工业企业利润”排名第一。

大力实施“小微企业进规模”“规模企业上台阶”和“1532工业大企业培育”计划。“3+3”产业在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应税销售、入库税金的占比分别超过90%、57%和75%。272家重点工业骨干企业中,八成以上属于“3+3”产业,企业应税销售超过全市工业的“半壁江山”。

通过调优招商运行机制招引优质大项目落地生根。海门设立了“1+5”招商工作体系,以“3+3”产业为招商选资主攻方向,出台了产业项目质量综合评估办法,建立项目预审机制,设立投资强度、生态环保、亩均产出等招商选资门槛。近三年来,海门全市新引进并开工建设的200多个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中,新兴产业项目占比超过60%。仅今年上半年,海门就新签约超亿元项目47个,总投资448亿元,其中超10亿元项目18个;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59个,总投资超过250亿元,其中超10亿元重特大项目13个;新竣工项目79个,转化达产项目65个。招商局豪华邮轮、振康机器人科创园、中航科技航空轻合金、百奥赛图生物基因研发基地等4个项目入选省重大产业项目。艾郎风电、佳之味食品等24个项目入选南通“双百工程”。

改革创新增添发展活力

今年6月,省发改委公布了第三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名单,“海门科技园发展公司双创示范基地”位列其中。成为海门市首家、南通市第二家企业类省级双创示范基地。

海门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是海门创业创新载体的典范。经过10年的发展,成功打造了生物医药科创园、国际中小企业园和玲珑街文创园3个专业化的众创空间,引进了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科教文创等相关企业100多家。同时吸纳了一批国内外拥有权威技术的创新创业优秀人才,引进院士4名、国家特聘专家19名、国际国内顶尖科学家10名,培育12人入选省双创计划,有40个项目入选海门市“东洲英才”计划。

下好创新“先手棋”,海门更加注重政策的导向性作用。研究发布了人才新政10条、人才强企10条等重磅政策,持续加大对科技创新和人才的扶持力度。通过举办 “东洲英才”创业周、创新挑战赛、“千名校友资智强海工程”等活动,集聚全国甚至全球资源,为海门创新服务。目前,海门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50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各类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总数超过80个。全市60多家企业参与168项国际标准和国家、行业标准制定。今年上半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5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新兴产业产值448.7亿元、294.1亿元,占比分别达52.3%和34.3%;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30件,增幅居南通第1。上半年新增“双创人才”32名,蝉联全省县(市、区)第1。

向改革寻找高质量发展动力源。海门积极推进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国家级试点,家纺产业线上线下交易额突破1100亿,叠石桥家纺小镇入选省第二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叠石桥家纺城被认定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获评“江苏改革开放40周年先进集体”。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国家级试点,全市239个村均建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获评“全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县”。

民生福祉提升发展质量

8月22日,室外暑气炙热难耐,而海门市养老中心内却如春天般适意舒心。一楼娱乐室,20多位老人围在一起随着音乐做手指操,二楼的活动室里86岁的谢道凝老人正聚精会神地为中秋活动弹练着曲目,护理院里数位老人在康复师的指导下锻炼着肢体……这家集医疗、康复、养生、养老为一体的养老中心是海门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点工程之一,目前已收纳高龄老人近500名。

聚焦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等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事,海门持续加大民生投入,让百万人民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海门统计报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海门财政用于民生支出达36.7亿元,占财政一般公共支出的79.1%。

就业是民生之本。海门通过组织主题鲜明的专场招聘活动解决就业“不平衡不充分”难题,今年上半年,先后举办春季人力资源招聘、“三八节”妇女专场、“五四”青年专场、“东洲雁归”高校毕业生专场等招聘交流洽谈会32期。海门还将招聘会延伸至区镇,将招聘专场送到企业门口。截至六月底,共提供就业岗位19786个,其中高校毕业生岗位2755个,城镇新增就业5445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859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3025人。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上半年,组织创业培训746人次,支持成功自主创业1609人,带动就业8355人,为128名创业者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536万元。

社会保障提高市民获得感。目前,海门各项社会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8%以上。今年,为全市7508名低保、重残和建档立卡缴费困难人员全额代缴居民养老保险82.13万元。同时,调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从每人每月135元调整到每人每月148元,惠及23万符合条件的居民。财政托底为1.1万低收入人口购买办理人身意外伤害险、重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险,8.9万人次城乡居民享医疗救助。

补齐生态短板,不遗余力狠抓污染防治。上半年,海门PM2.5平均浓度37.2微克/立方米,列全省第2;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和3个省考断面水质优Ⅲ类达标率均达到100%。今年投资约1.05亿元的东洲水处理五期扩建工程开工建设,建成投用后将新增4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总投资4.5亿元的城区“三河”黑臭水体整治工程7个作业面同步建设,预计年底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正余至包场、德胜工业园区的污水管网顺利接管运行,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85%。高规格打造謇公湖生态公园,完成岷江路、日新河等8个景观绿化工程,城市建成区新增绿化面积28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

8月8日,海门市文化中心和体育中心开工建设。其中文化中心包含成人图书馆、少儿图书馆,以及拥有1200个座位的大剧院、400个座位的东布洲百姓剧场、海门山歌艺术剧院等。体育中心包含1个万人体育场、3000人综合体育馆、体育公园等附属设施。两大中心总投资超过10亿元,建成后将更好地满足海门市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近年来,海门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始终把惠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每年50件民生实事为抓手,将公共财政重点用于民生建设。在省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体系的39个指标中,海门有10个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指标进入全省前八,其中6个指标列全省第一。

相关文章
首页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