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创新网讯 (图文/毕庆元 阳青 肖莉娟) 滆湖,亦称西太湖,位于武进西南部与宜兴东北部间,总面积164平方公里,是苏南地区仅次于太湖的第二大湖泊。有人曾说,常州之美,美在滆湖。滆湖可谓常州“点睛之作”。
早就听说,江苏余年农林生态发展有限公司近年来以渔控藻科学养殖,不仅把滆湖水变得更蓝更绿,还叫响了“滆湖鲜”生态水产品品牌,把更多美味绝伦的水产品端上市民餐桌。
江苏余年农林生态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4月,为先行控股集团下属国有子公司。公司位于武进区前黄镇寨桥灵台村,毗邻滆湖,占地面积约500亩。
公司成立以来,作为省内首家以国有资本为主的新型渔业主体,依据《滆湖(武进)“以渔控藻”生态修复实施方案》,在沿江高速以南、太滆河口至嘉泽避风港连线以北水域,建设5万亩滆湖以渔控藻生态修复试验区,采取科学投放鲢鳙鱼,人放天养,发挥水产养殖生态修复功能。并依托智慧渔业大数据管理平台,搭建生态渔业监控中心,统筹管理26套视频监控、30套水质监测等设施。同时建设500亩优质苗种培育基地,用以培育增殖放养鲢鳙苗种。连续三年持续向试验区增殖放养净水鲢鳙苗种。
据了解,上世纪80年代初,滆湖在全国率先开展网围养殖试验,并向全国推广,为保障渔业增产、促进渔民增收、丰富市民“菜篮子”、增加社会大众的优质蛋白摄入作出了突出贡献。“七五”“八五”期间,滆湖相关渔业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至本世纪初,滆湖网围养殖面积达9万多亩,占整个湖面三分之一以上,加上沿湖工业的快速发展,导致滆湖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从草型湖泊退化成了藻型湖泊,水体富营养化严重,部分水域水质低于地表水V类标准。一度时期,滆湖水不仅不能饮用,甚至连洗脸也得用明矾沉淀一下。
2005年开始,滆湖先后经历两轮大规模网围拆除行动,到2019年,原有网围养殖全部拆除退出,截至2020年10月,所有传统捕捞渔民也全部离水上岸。
江苏余年农林生态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顾晓明介绍,近年来,余年农林公司始终围绕“环境生态恢复、沿湖乡村振兴、渔业高质量发展”三大主题,坚持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现代渔业融合发展新路子。自2020年下半年至今,公司已先后投入近7500万元,建设苗种基地约600亩、湖区栏隔等基础设施近30km,以及视频监控系统、水质监测系统、智慧渔业大数据管理平台等配套设施。其中已累计投入820余万元苗种资金,投放“净水型”鱼类鲢鳙苗种600多万尾。经科研支撑单位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调查表明,经过近两年的生长,5万亩的大水面生态增殖渔业试验区已有约4300吨的鲢鳙可捕增殖渔业资源。同时,在试验区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公司还吸纳了31名退养退捕渔民为正式员工,为周边退养退捕渔民间接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
顾晓明总经理介绍说:“在浮游动植物中,鲢鳙最喜欢吃藻类。一条花白鲢长1斤肉,能吃掉三四十斤蓝藻,带走70克氮和20克磷。不投食饵,人放天养是这些鱼的最大特点。利用鲢鳙鱼滤食特性,控制浮游生物量,从而抑制蓝藻暴发,达到以渔控藻的目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现在,滆湖迎来了许多新面孔,碧道伴清波,白鹭戏水间。银鱼、白鹇、天鹅这些曾经的“稀客”变成“常客”。渔民上了岸,珍稀鱼禽正在“回家”。近期水质监测结果显示,滆湖总磷指标同比下降12.3%,成为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好水质。这一方面得益于休渔禁渔,另一方面还归功于水底百万尾花鲢鳙卖力“食藻”。
顾晓明总经理感慨地说,辛勤付出终有回报。每年捕捞节,我们收获得是成千上万的鲢鳙鱼,因为鱼大肥硕,品质好,备受市场欢迎。他表示,下一步,将通过产学研结合、拓展陆地养殖面积等有效举措,力争到2025年,滆湖(武进)以渔控藻生态修复试验区生态保护与渔业发展实现充分融合,逐步改善滆湖水质,提高湖泊的生物多样性,形成特色鲜明的渔业产业链,打造大水面以渔控藻净水增殖渔业的“滆湖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