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创新网讯 前天是第11个“双11“,在众多网民忙于上网淘宝抢购自己心仪商品的时候,“全国百强种粮能手”、“安徽第一种粮大户”、安徽马鞍山粮满仓谷物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李敏涛却在自己的田间地头,忙于指挥农场晚稻的收割。
已是年过半百的李敏涛,中等身材、体质健壮,记者见到他时釉黑的脸庞洋溢着笑容。眼见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他和自己一起打拼的17位团队队员们心中难掩内心的喜悦。
专程从南京陪同记者前去采访的南农食品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朱瑞华介绍说,他与李敏涛是同年出生,同年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7年前,因从事种粮、粮食销售和食品加工销售,使他们成为了生意上的协作伙伴,而且越走越近。作为江苏省食品界著名的民营企业家,朱瑞华经常到南京的邻居马鞍山取经;被誉为安徽省第一大种粮大户的李敏涛,也时不时地驱车来到古都南京向同行传经送宝。谈到食品加工和销售上的成就,李敏涛对朱瑞华十分钦佩。聊起李敏涛从收粮经理到全国种粮大户的华丽转身,朱瑞华更是赞誉有加。他们都感叹自己赶上了好时代,要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努力拼搏的精神把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
与两位企业老总一番攀谈后,记者言归正传回到了采访李总的话题。
见记者采访,李总十分谦虚,他说,自己是个土生土长的当涂人,能为当地农业作一份贡献理所当然。
李敏涛出生于1965年,1988年从学校毕业后,进入当地护河镇粮站工作。由于工作努力,业绩突出,很快便成为粮站下属的一家粮油分公司经理。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正当公司经营蒸蒸日上,供销两旺之时,毅然放弃了当时在旁人眼里已是非常艳羡的职位。原因是不守安份的他,瞄上了当涂护河镇丹阳湖畔一望无际的近万亩良田。
2006年,李敏涛与当地政府签订了租种丹阳湖圩区7228亩土地的合同,他的愿望是要让圩区的这些低产田变成“大粮仓” 。
从一名收粮食的变成一位种粮大户,李敏涛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艰辛。
李敏涛说,当年自己承包的丹阳湖北圩内这七千多亩耕地,归属护河、石桥、大陇三个乡镇管理。由于远离村庄,耕作不便等原因,当地农民的种粮热情不高,加上早些年粮价低迷,还要缴农业税,不少农户将地抛荒,一直处于半种半荒的状态,要想改变面貌谈何容易。
土地承包后,怎么把它种好?李敏涛费尽了脑汁,但他决意要走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子。
开弓没有回头箭!为此,他实施了人生的“三板斧:改革、拼搏、创新。
第一步大搞农业基本建设。承包当年,他就投入70多万元,轰轰烈烈地进行农田基本改造。开挖排灌水渠32条,铺设适应机械化作业的田间道路8000多米,架设农用电线3000多米,使原来只能种一季水稻还要靠老天帮忙的低产田变成了种稻、麦两季的丰产田。
第二步实现耕种收机械化。前三年累计投资近80万元购买了大型拖拉机、旋耕机、小麦播种机、水稻插秧机、联合收割机等耕、种、收一体化的农机设备,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由于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偌大一个农场仅有十多名固定管理人员。农忙时节缺少劳力就从周边农村请临时工帮忙,工资一天80元不等,既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益,又不耽误农时,收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第三步培育优质粮种,注册自己的粮食商标。为增产、增效,李敏涛在优选种子上狠下功夫。通过优选种子、精心培养秧苗,粮食种植才有高产的基础。以2008年为例,当年种植水稻7228亩,单产550公斤;小麦4500亩,单产300公斤,粮食总产量达530万公斤,较以前一家一户分散种植增收粮食增产了约130多万公斤。在此基础上,他还注册了“于湖”牌大米商标,开展统一品牌、统一商标、统一价格销售,达到了破产增收的效益。
第四步开展多种经营生产。除了种植水稻、小麦外,李敏涛还利用低洼地和自然水面,大力发展多种经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近几年来建造养殖渔塘70亩,开展螃蟹养殖和鸡、鸭、鹅等家禽养殖,进一步提高了基地的综合经营能力。
李敏涛锐意改革、勇于创新,一步一个脚印,经过十多年的精心耕耘,硬是把丹阳湖圩区这7227亩低产田,变成了江南的“大粮仓”。水稻亩产由于最初的500多公斤,增产到了现在的近800公斤。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水稻产量,也提高了稻米品质和口感,深受市场和百姓的喜爱。
在此基础上,李敏涛成立了马鞍山粮满仓谷物有限公司,勇于把自己创业的集团团队推向市场。现在,全国各地有数十家食品加工企业向李敏涛抛出采购的“绣球”,出价都比市场价高,“粮满仓”迎来了产销两旺的热潮。
一番耕耘,一番收获!李敏涛一举成为农业大省安徽省第一种粮大户。近十年来,他又先后获得“安徽省粮食生产标兵”、“安徽省农村致富带头人”、“全国种粮大户”“北大荒杯第九届全国农村基层干部十大新闻人物”等各种荣誉不计其数。
前不久,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又被当选为“全国百名优秀农业人”称号,在北京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表彰和接见。
在即将结束对李总的采访时,李敏涛说,荣誉是大家的,它只能代表过去,往后我们”粮满仓“更要百尺杆头更进一步,多种粮、种好粮,为国家的粮食生产多做贡献!(文/朱旭先 图/朱旭先、张冬青、王跃、马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