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山变茶乡 课子村走上致富路
四川日报2020-02-18
大字


煤矿关闭后,课子村建成的高山生态茶园。

课子村村委会供图(资料图)


日前,省农业农村厅发布2019年四川乡村振兴先进县(市、区)、先进乡镇、示范村和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公示名单,荥经县荥河镇课子村榜上有名。

2月11日,记者走进课子村,收进眼底的是一片生机盎然的绿。嗅着这满山茶香,该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王富建感慨地回忆:“10年前,这里的山头还是煤尘滚滚,站在山头望不见人家。”

课子村距荥经县城约18公里,海拔800-1100米,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种茶和务工。目前已发展高山生态茶园1500余亩,并每年定期组织茶园增补,茶叶年产值约850万元,茶农人均年收入达4500元以上,占到家庭经营性收入的76%。


煤矿关闭

课子村转型建茶园

课子村煤矿资源丰富,曾经有40余家煤矿企业,“靠煤吃饭”,过着很舒服的日子。

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煤企的效益也越来越差,用工量也在减少。自2000年以来,40多家煤矿陆续关闭。2010年开始,村民开始效仿名山等地种茶,纷纷将自家的玉米地改种茶树。

从产煤到产茶,是课子村的一次破茧重生,有蜕变,也有隐忧。王富建说,“村民种植管理水平较低,茶园标准化、规模化与名山等雅安传统产茶区,有明显的距离。”

针对课子村难题,去年,荥经县人大、县农业农村局组织了农技专家进行了现场考察,并在课子村建了0.2亩的标准化示范茶园,让村民在示范园里向农技专家学习茶苗品种选择、定植抚育标准等茶园管理要点。

 “自己家的茶树产量低,以前就是找不到原因,现在专家来给我们做了示范,才知道要勤除杂草,做好排水沟,避免茶园积水,还纠正了过量施肥等错误做法。”村民周远芹说,从去年上半年开始,自己就按照专家的方法悉心打理茶园,今年开春,茶园长势喜人。“马上3月份,就要采茶了,今年收成一定比去年好。”

在课子村,目前,茶园已经全面使用黄板和杀虫灯,并逐步施用有机肥,农用化肥施用量、农药使用量逐年减少。此外,投资350万元的课子村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即将动工。“我们将为茶园配套水利设施,修建生产便道,建设标准化茶园,进一步提高茶叶质量和产量。”王富建说。

村集体兜底

村民种茶务工增收

还有不到1个月的时间,课子村的春茶就要迎来开采的旺季,村民却不担心销售。原来,课子村建立了“新型经营主体+小农户”机制,带动小农户进入茶产业发展链。

其中,荥经县茶香山谷农旅开发有限公司的村集体经济公司,与农户签订了购销合同。王富建解释,全村165户人家都能参与,只要他们按照市场价格每年定向售卖150公斤以上的鲜叶给这家公司,不仅当时能拿到卖茶的钱,年底该公司还会给予农户2元/公斤的返利。

另一家村集体专业合作社——烈士课子茶业专业合作社,正在与重庆阿陀力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开展合作,采取“专合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开展土地流转和有机茶叶培育,通过专合社将茶农土地统一流转给该公司,收取一定的流转费用,再由专合社和茶农五五分成,同时茶农又在流转的茶园中务工增收致富。

在种茶的同时,课子村也在拓展致富门路。“以前煤矿企业占用的耕地,我们正在慢慢恢复植被。”王富建说,根据前期对土壤状态的考察,村里决定栽种林木和中药材,形成1000亩经济林、300亩中药材产业带。

关闭了煤矿,栽种了茶叶,课子村的风光美了,还吸引了不少游客,催生了旅游观光业。

茶旅融合

拓展产业稳增收

2018年,荥河镇将课子村创建“五美乡村”项目纳入2019年为民办实事项目。2019年3月,该项目主体工程已顺利完工。新建的100米茶园五彩观光路、200米茶园风车走廊,还有茗源亭场等特色景观,为这个群山怀抱的小乡村增色不少。

村里的古稀老人彭万清欣喜地说:“感觉我们的课子村真是变了一个模样啊,像画儿一样!”

守护老人眼中如画的茶乡风景,课子村下足了功夫。比如,严格管理秸秆焚烧。“现在村民基本上都把秸秆卖给附近的家庭农场,进行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回收处置率达88%。”王富建说。

在乡风文明建设上,课子村细化制定人居环境整治相关规章制度,建立起了村级人居环境管护队伍,实行台账式管理,强化督促检查。每年组织参加荥经县文明办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近年来,先后有彭万清等10户农户被评为十星级文明户,杨友兵等3户被评为文明家庭。

杨友兵说:“讲卫生,讲礼貌是我们身边的小事,确实是整个村里的大事。现在村容村貌、文化氛围越来越好,相信以后人气也会更旺。”

目前,课子村8个生产小组全面实现通生产小组公路、自来水、通电、通网、通电话,辖区内已被汉源县天然气工程管网所覆盖,预计2021年将实现通天然气。王富建说:“下一步,课子村将启动文旅项目,实现茶旅融合,让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得到进一步提升。”

记者 文莎 来源:四川日报


相关文章
首页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