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5时7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首次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以一箭四星方式,将4颗新技术试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此次发射是今年春节之后,我国首次航天发射。发射任务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取得圆满成功,宣告着中国航天正式“复工”。
火箭实现三大突破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的常温液体二级运载火箭,具备单星、多星发射能力。
此次任务中,长征二号丁实现了三个新突破:
一是首次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执行任务。研发团队为此结合发射场要求进行了多项适应性设计更改,细化完善了发射场使用操作测试文件,全程实行表格化管理,确保发射任务顺利进行。
二是首次使用新型测发控一体化设备。研发团队积极与发射场沟通,协调设备安置、电缆铺设等相关事宜,秉持通用化率最大原则,专门设计研制了一套新型测发控一体化设备。该设备规模由原来16个机柜缩减为10个,软件配置项由31项减少到15项,与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通用化率达到了90%。
三是首次实施四星串并联的发射布局。该构型是在以往双星串联和双星并联基础上,首次提出的“两舱串联+上层并联”四星串并联方式。在上层并联的3颗卫星中,通过增加过渡舱将1颗卫星的高度抬高,实现错层布局,满足每颗卫星的包络要求。由于过渡舱的增加,全箭高度增至46.7米,比常规状态多出近6米,给火箭各系统设计带来了很大挑战。
此次发射正值全国上下全力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特殊时期,任务周期横跨春节。八院星箭试验队努力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和科研生产任务攻坚战,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各项要求,通过靠前指挥、优化流程、细化计划节点、强化风险识别、科学配置资源等措施,保证了任务不缺岗、防控不缺位。
青年突击队托举卫星
此次发射的4颗新技术试验卫星中,F星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所属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抓总研制。为确保型号发射任务圆满成功,新技术试验卫星F星青年突击队直面严峻疫情挑战,在设备搬运和展开、加班测试、塔架值班、队员体温情况统计、防疫物资分发等工作中冲锋在前,为夺取型号发射任务和疫情防控“双胜利”贡献了青春力量。
过完大年三十,调度员赵硕进入了防护焦虑循环模式:“咱们除了戴口罩还能怎么做?我要不要带个护目镜?护目镜搞不定带个太阳镜会不会好一些……”大家开玩笑说,让他申报自己出京需要隔离,就不用去发射场了。他认真起来:“发射场是必须要去的,关键还是咱们怎么防护。”这种又害怕又“偏向虎山行”的“胆小”,让大家敬佩。
“插拔脱插”是发射场工作的关键步骤之一。为确保完成任务,试验队员杨磊在联合总检查的过程中演练了一遍又一遍。地面冰冷、舱口狭小,只能探半个身子到整流罩内的他究竟在如何操作,谁也看不到。由于塔上操作间过于狭小,不能满足防疫期间人与人一米的间隔要求,杨磊主动要求在操作间外待命。严冬的塔架上寒风刺骨,他裹紧羽绒服,脸上看不到一丝抱怨。撤收电缆有他,抢险队有他,大家对他的评价就一个字——“稳”。
还有许多像他们一样的青年人,用青春和热血,在平凡的岗位上进行不平凡的奋斗。后续,五院60支青年突击队将始终坚持“疫情防控不放松,科研任务不停步”,为确保全年任务有序推进贡献青春力量。
大洋深处的防疫战
为中国航天“复工”而奋战的,除了发射场的卫星、火箭试验队,还有远赴大洋完成海上测控任务的远望3号船。
守好疫情防控底线,才能做好任务主线。远望3号船党委书记董相奎表示,为确保疫情期间任务准备稳步进行,保障船员身心健康,船上实施了多项防护措施。
出航后,每天晚上10时,区域防疫责任人要对机房工作场所和办公区域进行全面消杀。每天早上,船员们在确认自身状况、体温符合要求后才能前往工作区域。此外,各系统负责人还需在机房外进行二次体温测量,合格后再正式上岗。
同时,远望3号船为每名船员配发口罩、消毒用品等,并组织海上医疗队建立坐诊、巡诊制度,5名随船医生、护士轮流排班,每天不定时到工作一线进行巡诊检查。
在此基础上,根据任务计划安排的时间节点,船上各系统听令有序开展各项准备工作,严密组织船内设备联调、任务文书审定,进行技术交流对话、应急预案演练和测试验证技术状态,深入分析目标信号特性,优化设备参试策略,突出抓好针对性任务实操演练,有效掌控任务风险和特难点,不断提升参试人员能力素质。
一系列积极有效的防护措施,确保了任务顺利执行。20日清晨,大洋深处的远望3号船各系统默契配合,目标捕获及时、跟踪测量精准、数据获取完整有效,遥、外测数据处理及时间指令参数解算正确,圆满完成了火箭主动段测量和搭载的4颗新技术试验卫星主动段及入轨第一圈测控任务。(科技日报 付毅飞 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