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创新网首页

科技

学界业界 线上线下 共话内容科技新趋势

发布时间:2021-01-19 09:57:44 | 来源:人民网 | 作者:刘志华 杨文全 田烁 | 责任编辑:蒋梦雨

“内容科技将是建设总书记要求的‘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可行路径”,“内容科技将打破人们对媒体内容的传统理解”,“内容科技助力清朗网络空间,关键要实现‘五化’”……


在习近平总书记发表“1·25”重要讲话两周年之际,人民网于近日线上线下结合举行了一场内容科技座谈会,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化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要求。来自人民日报社传播内容认知国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腾讯的代表纷纷发言,共话内容科技新趋势。


内容科技打破对媒体内容的传统理解


人民网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叶蓁蓁在致辞中指出,内容科技将是建设总书记要求的“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可行路径,一方面是用各种科技手段赋能内容的生产、传播、反馈全链条,另一方面,是呈现内容产业一个更加广阔的图景。人民网认为媒体行业即将迎来一个新的爆发时代,其中也蕴含着对其他行业进行多维度融合和重组的契机,这个契机的战略支撑就是内容科技。


“内容科技是内容产业与各种商业服务、各种公共服务进行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在过去的20多年中,各种商业服务进行了互联网化再造,但疫情暴露出我们公共服务的互联网化再造才刚刚起步。”叶蓁蓁谈道。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宋建武指出,内容科技最大的魅力在于,它可以打破对媒体内容的传统理解,我们应该运用内容科技把信息价值更充分地发挥出来。主流媒体能够把各个地方的深层次信息,通过全媒体传播体系特别是县级融媒体中心汇聚起来,使信息分发更加精准,而且能让它发挥长尾效应。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喻国明认为,应从资讯、关系表达、媒介三个维度理解和把握内容。


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教授赵子忠建议,主流媒体在阐述内容科技方面要以国家战略发展规划为重要参考,使内容科技的内涵和外延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数字经济、工业信息化等实现对接。


在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教授郑庆华看来,内容科技要为人民创造新的价值,为党和政府提供内容传播治理的有效手段和方法,让互联网风清气朗,成为现代治理的重要支撑。


人工智能、大数据赋能内容产业加速


“2020年3月底,人民网发布《2019,内容科技元年》白皮书,引起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人民网党委委员、监事会主席、人民网研究院院长唐维红介绍说,“2020年内容科技白皮书的选题和撰写工作已经启动。”会上,专家们解析了内容科技发展呈现出的新特征。


人民日报社传播内容认知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张勇东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对内容产业的赋能在显著加速。之前内容产业发展主要是以人为主,如今机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现已进入人机共生的阶段。机器参与生产的内容,已经达到可以使用的水平。在内容传播全链条中,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五个环节中,机器最难参与的就是内容生产环节。当前技术和机器在内容传播领域的五个环节都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联通研究院5G智库研究室主任胡博提出,内容科技领域正在经历“云网边端”载体演进。云,就是云应用;网,就是5G网络和基站;边,就是架设在不同场馆边缘的平台;端,就是手机、大屏、小屏、音箱等互动终端。这些承载传播内容的载体不断演进,给用户带来新体验。内容行业正在向视觉化、场景化、平台化、融合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宋建武认为,内容科技对整个社会的信息生成与交互正在发挥重要作用。信息采集方面,大数据给内容科技提供了新的工作场景。打通各行各业、各部门在工作过程中生成和采集的数据,成为互联网平台内容生产的一部分。信息接收方面,过去一年最大的发展是端侧智能化的推进。


天津大学新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讲习教授陆小华指出,2020年,数据流及其实时发布对整个世界的疫情防控产生深远影响。美国疫情数据普遍引用自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疫情数据地图。从传播意义上说,数据话语权是国际传播领域的战略性竞争焦点。


内容科技发展需要解决的4个问题


“沙里淘金”困境。腾讯媒体市场部高级公关经理白伟林认为,当前内容产业存在内容消费“规模不经济”现象,核心问题在于低质量内容蔓延,消费更多并不意味着收获更多。企鹅智库报告显示,超过60%的用户在抱怨假新闻、标题党和低质内容。海量内容供给让用户处于“沙里淘金”的困境,导致内容消费从基础体验开始就面临很大挑战。


白伟林提出,内容推荐正走向“算法+身份认同”阶段,用户对专业、权威的内容更有信任度,更倾向信任和阅读有价值的内容。平台应联合广大内容创作者,共同构建良性内容生态。


“信息孤岛”问题。中移互联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庄仁峰认为,只有充分互联互通的平台和生态,才会促进科学合理的社会分工,才会促进公共服务打破各种藩篱,从而破除各种地方保护主义。只有打破“信息孤岛”,才能更好地实现互联互通。


在庄仁峰看来,导致“信息孤岛”的核心问题之一在于ID不统一。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可以通过统一的ID与数字证书绑定的方式,打破界限,形成身份、行为均可追溯的信用体系。


知识图谱构建技术遇瓶颈。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社会科学与计算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赵铁军认为,知识图谱仍然是人工智能领域关注重点。他期望在今后能够实现跨领域、跨媒体知识图谱构建技术的突破。


赵铁军指出,知识图谱需突破在新闻写作、标题自动生成、文本配图、多模态语义对齐、看图说话、听话做图、视频生成等任务中的应用,引领内容处理能力革命性提升,创造内容科技领域新价值。


数据驱动缺乏可解释性。郑庆华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不能仅靠数据驱动,因为数据驱动缺乏可解释性。未来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一定是建立在“知识引导+数据驱动”基础上的人机混合增强智能的新模式。


郑庆华认为,大数据知识工程是未来的重要趋势,也就是把大数据变成大知识,在大知识的基础上做语义识别、场景分析、归纳演绎,让人工智能代替人的脑力劳动,这是未来的重要趋势,也是未来内容科技最重要的“塔尖难题”。


清朗网络空间关键要实现“五化”


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尹建伟认为,信息技术对传媒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懂企业、懂用户、懂生态、懂产品。信息技术可以让传媒实现精准治理与智能决策;未来传媒服务将会形成网络,传媒服务网络中的数据、产品交换,需要构建可信的交易环境,可考虑运用区块链等技术解决这些问题;内容生产未来趋势是众包化、智能化,内容呈现方式将是跨界的、碎片的。


“希望未来看到科技温暖的一面,有算法,也讲心法。”胡博建议,可探讨内容科技基础设施和应用之间的关系,结合数据治理、数据权属等展开多维度研究。


宋建武给互联网内容生态治理开出“药方”:无论是智能手机还是其他信息终端,通过芯片的植入,就可以获得更强的边缘计算能力,从而解决终端智能化问题。增强主流价值观传播,在终端解决比在发端解决更有利。


“内容科技最本质的是要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加工、生产、采集、存储、传播、服务、管控各种媒体资源。”郑庆华指出,内容科技助力清朗网络空间,关键要实现数据知识化、知识体系化、表达全息化、服务个性化、管控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