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创新网讯 文化是有个性的。文化的个性首先基于它所赖以生存的地域的差异。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不同的地域塑造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文化传播呈现出“东西交流、南北并峙”的格局,不同的地域文化铸就了不同地域的人的性格。我们经常讲的“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所谓地域文化,就是按照地域界定而出现的一种文化类型,是某一地域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而呈现出的一种有别于其他地区文化风貌的一种文化形态。地域文化是最能体现一个空间范围内人的特点的文化类型。一般来讲,地域文化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且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它包括在这一地域所产生的经济体系、社会组织、宗教信仰、民俗传统、价值观念等。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独有的文化积淀等条件下形成的一种亚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传统性和独特性。地域文化应当是以地域为基础,以历史为主线,以景观为载体,以现实为表象,在社会进程中发挥作用的人文精神。地域文化,并不单单是指向场景和物体本身,其本质指向主要是景观背后的东西,即景观所固有的内涵、所传送的信息、所隐藏的秘密和所带来的意义。地域文化,从空间上看,在大范围讲有其独立性;在小范围讲有其主导性。从时间上看,在历史发展上有其持续性;在当下意义上有其现实性。人们常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这是极言因地域的不同而导致风俗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地域是一个空间概念,同时也是一个思想、精神概念。钱钟书先生说过:“东学西学,学术未裂;南海北海,心理攸同。”常言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同样,一方水土也养育一方文。 我们经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如果套用这句话,我们是否也可以说“越是地域的也就越是民族的”?
今天我们讨论地域文化的重要性主要是基于“全球化”和“城市化”两种历史背景和现实处境。目前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加剧,整个地球正在变成一个“地球村”。经济可以一体化,但文化必须多元化。文化的价值就在于它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文化最忌讳的就是求同。在全球化浪潮下,如何保持本民族固有的风俗与传统,已经上升成为国家安全问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习近平总书记才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文化自信”,并反复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地域文化的另外一个威胁来自“工业化”和“城市化”。目前,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剧,几千年来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村落、古镇、名胜、遗迹以及风俗传统,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中华文明是一种农耕文明,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工业文明。在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文化融入百姓的一言一行之中,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习惯和社会风俗。中华文化,特别是诞生于民间的地域文化,对于历史的传承、社会的稳定、人心的维系都发挥着巨大且无法替代的作用。当代中国的地域文化,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浪潮中受到巨大冲击,许多地方的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乡村、城市风俗的传承所面临的问题十分严峻,大量民间传统文化遭受破坏、走向消亡。一些珍贵的民间传统文化遗产,包括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如乡土建筑、街区遗产、农业遗产、农业生产劳作工艺、服饰、民间风俗礼仪、节庆习俗等,面临着瓦解、消亡。乡土文化和来自城市的市井文化体系一旦被毁坏,就会使世世代代传承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精神家园消失,这种巨大的文化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一个时代的文化表达方式,往往显示了这个时代的文化特色。当代中国在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保护地域文化已成为当务之急。二○一三年十二月十二日至十三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城市建设水平,是城市生命力所在。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中国梦的实现无法脱离它的根系——文化建设。地域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创新,它既是对经典文化的通俗化表现,也是对经典文化民间传播的再现。地域文化对于发现中国人内心的生活秩序、透视中国人的精神本质,对于中华民族风俗的传承、中华文化的复兴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史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