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金石篆刻大师王十川
北京晚报 2020-02-27
大字

王十川生前为笔者所写条幅:一年今日最芳菲

金石篆刻大师王十川先生,1923年生于北京,1999年去世,他的一生宛如传奇。王十川出身名门,家教甚严。垂髫之年,他向刘子固先生学习篆书,稍长即成为寿石工教授之入室弟子,主修篆刻、治印,长达四年之久。弱冠之年又拜意拳宗师王芗斋学习意拳,练就了“力透纸背”和“刀在石中行”的硬功。

1943年,王十川毕业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并获学士学位。但26岁时,不幸染上腿疾,不得不做了高位截瘫手术。手术后,王十川仍然励志学习艺术,他刻有铭志印一方:“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独立不惭于影”。当年北平解放之后,王十川迎来了新的生活。人民政府按他的专长和能力,给他及时地安排了工作,他也决心以最出色的成绩报效祖国和人民对他的关爱。他始终不知疲倦地工作着,常常在工作台前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中国第一次参加在莫斯科举办的国际博览会,两个展馆都由王十川设计,设计备受各界好评。1973年,在夫人赵世燕女士的鼎力支持下,他又重新开始治印生涯。

1978年后,他以“弘扬民族文化”为己任,朝着“直造古人不到处”的目标而前进。他凭着锲而不舍的精神,创造了事业的辉煌。1983年,《中日友好条约》缔结五周年时,文化部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中日书法艺术交流展”,在16件篆刻作品中,王十川的作品就占了9件。 他一生积累的篆刻印多达3万余方,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和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都曾介绍过他的篆刻作品。北京电视台还曾为他录有《印迹》专题片,介绍他的事迹。这部专题片还参加了国际专题展播。

王十川的力作《心疑形释》、《直造古人不到处》、《黄河堤下人》和《咫尺波涛缈江海》等,不论白文印,还是朱文印,其字体和章法,力度和刀法,均各具特色,成为经典之作。

王十川的杰出成就,还得益于当年他在北京艺专就读时,向多位大师学习:他向校长王石之学习工艺雕刻;向一代雕刻大师王敬卿学习雕刻;向治印专家金禹民学习刻印;向陶艺专家叶锡嘏学习烧陶、设计、刻花等工艺;向国画大师周怀民学习山水、花卉、工笔、写意、鸟兽等技法……这些专门的训练和扎实的基本功,使他一生得益匪浅。

与此同时,他还向日本木刻专家高见嘉木学习木刻。因为极高的艺术造诣,这位日本教授赠送王十川一套日本明治年间的刻刀,还对他说:“我这几十年,只有两个得意弟子,一个在日本,叫橞谷也夕秋,一个在中国,就是你王十川!”

王十川对于篆刻艺术有着自己的感悟:“篆刻艺术实际上不只是一门文字艺术,而且是一门集古文字、篆书、篆刻、印学、文学、历史等为一体的高深的综合性艺术。”所以,他每治一方印,都坚持遵循“神圆、力方、形曲、意直”的原则,完全达到了“只求神意真,不求形骸似”的最高境界。

值得一提的是,王十川先生作为一代篆刻大家,曾为许多社会活动家、艺术家刻过大量名章和闲章。然而,他却从来不卖自己的作品,他曾多次十分严肃地跟我讲过:“篆刻和书画都是艺术,不是商品,不管其艺术价值、研究价值、观赏价值如何,我绝对不卖!”1995年,在参加中国残联和北京残联组织的赴香港访问团时,王十川的一方“繁荣昌盛”印章,被卖了5万元港币,他将全部所得当即捐赠给了公益组织,为中国残疾人事业做贡献。

十川仁兄生前常称我为“冯贤弟”,在与我相识相知的岁月里,不仅为我刻有多方名章、闲章,还为我写下“一年今日最芳菲”等条幅,并赠我他的传书:《三度陶人》。而今,十川仁兄的这些作品,都已成了稀世珍宝。睹物思人,感慨万千。

王十川仙逝后,启功先生曾挥笔疾书“十川先生金石篆刻蜚声当代”,这是对十川先生最为精辟的概括和总结。

冯宏来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文章
首页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