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美丽乡村与茶共悟
南京黄飞鸿专栏2020-04-20
大字

“美丽”二字加在“乡村”头上,是前几年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过程中,针对“三农”中的农村建设提出来的。“美丽乡村”的提法很新鲜,很富有激励性,当时刚听到这这种提法时,觉得这是城里人对乡村的调侃,有居高临下之嫌,因为乡村的“美丽”,除了人的内在素质要求提高外,涉及到村容村貌环境整洁,花草树木绿化成荫,河塘库坝水源卫生等方面。记得有一次到苏南乡镇走访,当地同志介绍说,他们现在居住的环境是“开窗见绿叶,出门闻花香”,让生活在拥挤的大城市中的人们好生羡慕。但我始终觉得,那不是我记忆中的农村,更不是每一块土地上都应该种上庄稼、收获农作物的农村。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饿肚子是天天都有的事。到了上高中时,每天上午第三节课是肚子最饿的时候,那一堂课的听课效果准是最差的。那时,因为吃不饱、肚里油水少而“饿过了”的现象几乎天天发生。主要原因就是农村缺少“口粮”,更不要说缺少肉类蛋类了。必须补充说明的是,“饿过了”的“过”在这里念平声,如扬州话中有:“过头饭好吃,过头话不好随便说”中的“过”,不能念成第四声“过去”的“过”。肚子“饿过了”就会进入下一阶段:暂时又不饿了,所以就又接着干活做事。我上大学时已经20多岁了,按理早已过了身体发育拔高期,但上大学第二年放暑假回家后,乡亲们都说我身体又长高了。我想主要原因可能是我在学校,能够一天三顿按时吃饱肚子了,肚子里的油水也肯定比在乡村里多了,所以身体里那仅存的一点生长后劲又给激发了出来。正因为这种刻骨的饥饿记忆,使我对农村庄稼的长势收成格外关注,一直到现在都是如此。如果说之前的乡村不美丽,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当人们饿着肚皮的时候,是没有精力去发现美丽享受美丽的,再美的东西你也不会有感觉。现在想来,那时候的乡村体现的是一种“自然美”。乡村最符合“自然”,最贴近自然。乡村的自然美是由各种庄稼绘就的“稻海”“麦浪”“棉田”“菜花”“瓜瓞”之美,是由地理形胜描写的“沃野”“平畴”“丘陵”“梯田”“垛田”之美,是由畜禽鱼类汇聚的“鹅戏”“鸭趣”“鸡鸣”“猪欢”“鱼跃”之美。

随着农村农民“两不愁”“三保障”的实现,人们把乡村的美丽开始向更高层面提升,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率先开启了对乡村美丽的创造性转化,因地制宜,把乡村美丽的目光主要聚焦在多种花草树木上,有的甚至不惜资本引进名贵树种来栽培种植,收到了明显效果,在江苏,尤其以南京江宁地区美丽乡村建设最为典型。这种乡村美丽,我称之为“创造美”。随着乡村公路“村村通”,乡村道路两旁也同城市一样,出现了“行道树”;村民集中居住小区内,不仅有了公共文化活动空间,也有了绿化地带;村庄的池塘边、水渠旁、墙角边,绿树成荫、蔬菜满园的可喜现象随处可见;有的乡村利用特殊地形地貌资源,尤其是丘陵山区的农村地区,形成了桃树林、梨树林、栗树林、苹果树林、葡萄园、樱桃园、蓝莓园、草莓园、薰衣草园等,既带有农业观光旅游价值,又能够获得经济效益增收,实现了鱼和熊掌兼得。乡村的美丽,让生活在城里的人们有时在家再也呆不住了,纷纷走进美丽乡村,观赏田园风光自然之美,“乡村旅游”新事物就这样诞生了。

其实,我国乡村在古代就不缺少美。从《诗经》中的“杨柳依依”“桃之夭夭”“薇亦作止”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杜牧的“牧童遥指杏花村”等,都可以想见古代村庄的美丽情景,更何况还有“桃花岛”、“柳树庄”“枣林湾”呢。乡村的美丽当然离不开花,除了农家大院或田园里长的能够结果子的各种树花,还有专门供人佩戴闻香的栀子花、茉莉花,有经常在农家墙角边出现、可供爱美的乡村姑娘们染红指甲的凤仙花等等。我同时还注意到,在我们江苏,就有不少乡村的地名带有“花”字。如徐州新沂有个地名就叫“花厅”,那里有一个新石器时代的古遗址叫“花厅遗址”;连云港市连云区有个地名叫“藤花落”,那里也有一个古城址叫“藤花落遗址”;历史上的南京江宁县,曾经有过一个“花园乡”,据说后来划归给了栖霞区。江苏这些带“花”字的地方,我都曾经涉足过,但都没有引起我对历史上这些地方是不是“美丽乡村”的深层次思考,相信在历史上的某个时期,那些地方一定是繁似锦的好去处。

在扬州市江都区的大桥镇,有一个名叫“花荡村”的地方,名称很富有诗情画意,引起了我对美丽乡村的深度思考。因为那里有一位何健忠先生,他不仅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家乡的美丽乡村建设做贡献,还在那里“与茶共悟”,将茶文化、盆景文化巧妙地融入到了美丽乡村建设中。

几年前,还是在当地文化部门同志引见下,我认识了何健忠先生。那是一位正在创业且小有成就的70后,他自掏资金,把家乡一座快要倒塌、之前一直无人居住也无人问津的一座不大的传统民居给维修好了。何先生说,他小时候曾在这座房子里念过小学,对这座老房子有感情。随着农村房屋的“水泥”革命,大家都住进了水泥楼房,这座老房子早已失去了教学功能,处于风雨飘摇、岌岌可危状态,他抢修这座房子,一是为了留住儿时的记忆,同时也为乡村传统民居留下一个活化石,让人们能记得住乡愁。他的善举得到了当地政府部门和村庄老百姓的普遍支持和认可。何先生虽然年龄不算大,但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独到的理解,这与他在大学读书时打下的中国传统文化深厚功底和浓郁的乡土情结有关。为了使坐落在村庄上的这座老屋能够重新焕发生机,他将自己学到的盆景艺术与茶文化知识相结合,让这两种土生土长、带着泥土芳香的高雅文化艺术在乡村扎根、开花、结果,使扬州园林盆景艺术、中国茶文化在这方土地上碰撞生香,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我将何健忠先生在乡村营造的这种美,称之为“高雅美”,它使美丽乡村建设又上了一个台阶。

何健忠先生坚持在家乡创业,利用这座带有古色古香的农家院落,充分发挥自己的学养,办起了“扬州与茶共悟茶文化有限公司”,注册了“与茶共悟”商标。几年来,他大力发展盆景业,尤其注重扬州盆景艺术流派的研究与传承弘扬,注重盆景艺术的对外文化交流,同时将其与茶文化研究展示相结合,实现“二美”并举,把一个原本普普通通的乡村一角,打造收拾得十分精致而又充满泥土芳香气息,成为当地美丽乡村建设的一张高档文化名片,更成为当地老百姓经常光顾、带着亲朋好友前来观赏小憩的雅集所在。为了使企业能够在服务美丽乡村建设时稳步发展,他正运用现代网络营销技术实现对外交流宣传,以实现自主创业、自己造血、服务社会的人生目标。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何健忠先生又主动向湖北武汉捐款一万元,献上了一份来自乡村土地上的爱心,受到了当地政府部门和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在油菜花开始长出小银鱼一样的长角果实的时节,在蚕豆花依然盛开、农家菜园里的大蒜开始长出蒜苗的这个春天,我又来到了花荡村,来到了何健忠先生“与茶共悟”所在的业成组。一路起来,发现我们的乡村真的愈变愈美了。农舍基本上都是二层楼,有院墙,有门楼,有的院墙外立面还画上了宣传画。庄稼地里的小麦正在灌浆,绿油油的,将一座座村庄农舍给围护着,而农家菜田里的青菜、莴苣、大蒜等正静静地伫立在肥沃的土地上生长。看那一片片、一垅垅随土而栽而生的油菜,因为结果成实而普遍弯下了腰,有的甚至已经倒伏在路边了。乡村是那么的安静祥和,没有往日那种恶狗看院护庄的汪汪犬吠声,更没有往日那种因鸡毛蒜皮、猪鸡突栏而出现的邻里间争吵声,偶尔听到只是从远处池塘传来的一两声公鹅呼唤同类时发出的“嘎路嘎路”声。在村民们的水泥住宅楼面前,何健忠先生的这方天地显得格外别致,将整个村庄的文化品位给一下子拉升了许多。在“与茶共悟”园里,陈列着上千种盆景的农家大院白天始终敞开着大门,任村民们、友人们前来观赏品茗雅集。何健忠先生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在与乡亲们一道共享美丽乡村自然景色之美的同时,正努力营造美丽乡村中的美中之美,为美丽的新农村建设增添浓郁的、带有乡土气息的高雅文化色彩。

有诗赞曰:山村水乡花自开,稻花麦浪入画来。粉墙黛瓦花格窗,棉田菜畦池塘在。今朝乡村更美丽,为有云光共徘徊。花荡村里花万朵,与茶共悟舒心怀。

2020年4月18日于金陵四合斋


图文来源:微信公众号NJHFHHH(在旅行中感触历史)

相关文章
首页 回顶部